福州海洋经济劈浪前行蓝色梦想照进现实

中科医院以品质领跑行业 http://www.znlvye.com/xtbb/bbzz/m/2421.html

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超亿元,占全市GDP比重26.5%,超过年鼓楼区的GDP总量,继续位居全省首位。这是福州海洋经济发展走过的年。

全市渔业产值连续多年位列全国设区市第一,先后获评“中国鱼丸之都”“中国海带之都”“中国金鱼之都”“中国鳗鲡之都”“中国纯天然远洋捕捞产品产销基地”等称号。这是福州海洋经济发展走过的十年。

福州1.1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蕴藏着喷薄而出的蓝色能量;千米海岸线犹如一张充满力量的弓,让弦上之箭蓄势待发。当年,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的前沿,亲自为这片蔚蓝国土擘画建设“海上福州”、发展海洋经济的宏伟蓝图。

向海图强,是决心,更是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牢记嘱托,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大力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打造强品牌,全方位推动海洋与渔业高质量发展超越,推动全市海洋与渔业各项经济指标保持全省首位、全国前列,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脚步。

市民在渔博会上逛展。记者石美祥摄

GOP亿

让创新唱主角激活海洋新动能

纵观全国海洋生产总值(GOP)版图,福州领先多年。年福州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超亿元,占全国3.3%,位列全国设区市第四。“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超12%,高于全国、全省的年均增速。

GOP“走在前列”,正是坚定不移建设“海上福州”发展战略的结果。这十年,福州抢抓机遇、创新求变,率先在“海洋经济”领域谋篇布局,抢占发展先机。

年,福州获批全国首批“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

年,福州获批建设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以此为契机,福州深植“海洋”基因,立足多区叠加优势,“撬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一批批改革举措、创新实践在这里开拓“新蓝海”——

敢啃“硬骨头”。戴上示范区“帽子”,福州接下“推进海洋资源要素市场配置”“开展涉海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两大考题。路径千条,福州以“养殖海权改革”为抓手,探索出“三权分置+两证联动”海水养殖新途径,将资源变资产,打造“海上林改”全国样板。

敢闯“新领域”。今年1月,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成果在连江发布,福州勇闯“无人区”,实现我国海洋渔业碳汇交易领域“零的突破”。“蓝碳”领域,福州早出发、抢先机,率先完成全国首例渔业生态环境损害“蓝碳”赔偿案件、举办全国首场借“蓝碳”实现“零碳”的渔业周·渔博会,推动一系列“蓝碳”实践落地,吹响福州创新探索“蓝碳”应用的号角。

敢于“迈新步”。面对新旧动能转化问题,福州瞄准“高新蓝”技术,大力发展布局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涌现新北生化等一批科技企业,并成立全国首个市级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联盟,激活海洋经济发展动能。

近日,福州召开海洋经济科创高地建设推进会,发布了《福州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汇编》,标志着新一轮海洋经济建设正式启动,又一次汇聚起福州向海图强的新兴力量。

人均公斤

打造海上粮仓开拓发展空间

去年,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7.36公斤。“放在福州,至少是7倍。”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童桂荣说,福州一年水产品总量达.18万吨,若按常住人口万人计算,现在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超公斤。

人均公斤的底气从何来?

福州以占全省四分之一的海域面积、海岸线及江河湖资源,生产了全国约二分之一的鲍鱼,全省二分之一的海带、南美白对虾及五分之三的鳗鱼,十年来创下了连年丰收的成绩。

近年来,福州持续打造“海上粮仓”,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综合开发,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为渔业高质量发展拓出新空间。

——向生态高效要潜力

连江官坞海产开发公司深耕“渔业芯片”,开发出“黄官一号”“黄官二号”等耐高温食用海带良种,市场份额占全国总量的40%;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成功培育出“福鲍1号”绿盘鲍新品种。“海上丰产丰收,好品种是一大关键。”公司负责人林哲龙说。

福州通过实施种苗创新工程,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携手,打造种业振兴的骨干力量,全市现有水产苗种场家,海带和花蛤育苗分别占全国60%、80%以上。福清东瀚海域、连江黄岐半岛加快“海洋牧场”建设,建造人工鱼礁,为海洋生物筑起“新家”。推动南北联动,探索“南鲍北养”,进行资源互补。

——向深海远洋要蛋白

连江定海湾海域,集结了数台深远海智能养殖平台——“乾动1号”“闽投1号”“定海湾1号”等,它们呈“田”字状分立于海面。在“定海湾1号”上,养殖人员按下电动按钮,网箱随之翻转,上万条大黄鱼显露“真身”,翻腾出一片“金灿灿”的景象。

海浪声中,福州向深海进军,实施“百台万吨”计划,累计投放了10台深远海养殖平台,预计年产量近吨,依托装备化、智能化,将传统的近海养殖产业向深远海延伸。

放眼世界地图,福州渔船“足迹”遍布三大洋,远洋渔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福州马尾港,成批渔获集装箱从1万公里外的西非毛里塔尼亚远洋渔业基地而来,运往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加工后销往全国市场;在连江粗芦岛,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建成千亿现代渔业产业集群指日可待。

——向精深加工要效益

在天马科技加工厂房,烤鳗生产线高效运转。“我们将鳗鱼制成白烧、蒲烧、串烧、烤肝串等各类产品,年产吨,产销量均全国领先。”公司食品副总经理杨长衡说,近年来,公司鳗鱼食品类新品强势崛起,产线开满、产销两旺,去年一年线上销量增速超%。“福州是烤鳗的‘世界工厂’,我们还打算在福州打造观光式食品超级工厂,新建两条烤鳗生产线,预计产能吨。”

近年来,天马、御冠等一批企业蓬勃发展,依托生产革新、产品推新,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水产品附加值,为福州现代渔业“强筋壮骨”。除烤鳗外,福州鱼糜制品、藻类、对虾、鲍鱼等水产精深加工品均占全省三分之二以上份额,逐步形成布局鲜明、综合效益高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连办14届

携手“渔博之约”走强品牌之路

十年来,“中国海带之都”“中国鱼丸之都”“中国鳗鲡之都”等“国字号”接踵而至。各类展会、节庆活动接连举办,持续打响福州“渔业品牌之都”。

6月,渔业周·渔博会在福州落下帷幕。一场盛会,多家企业云集,机遇与潜力交相辉映,折射出一幅蓬勃向上的海上福州发展新图景。

迄今为止,渔博会已成功举办14届。展会规模、成交额屡破新高,展位内供洽谈的圆桌见证过“南来北往”的数千次合作。以“渔”为媒,渔博会品牌影响力逐年扩大,十年海洋与渔业重点项目累计签约额达亿元。

越来越多企业钟情渔博会。连续参与三届的厄瓜多尔有信集团中国区代表朱光明说,“渔博会将友商聚起来,是提高合作成功率的关键。企业不仅能和同行交流经验,还共同分享客源,希望年年都能来参与。”

十年来,与渔博会一同成长起来的,还有福州鱼丸、金鱼等传统产业。

展会搭台,福州连续举办8届鱼丸文化节,通过手工展示、线下品鉴、品牌门店推介等方式展示福州鱼丸特色,“百变鱼丸”、“千人火锅”、吉尼斯世界纪录鱼丸等特色活动提高了福州鱼丸品牌影响力,成为福州渔业的“金字招牌”。

福州鱼丸产业品牌之路越发清晰:统一的“福州鱼丸”牌匾走进繁华市区、沿街店铺,生产、包装、质量迈向标准化;在飞机上、高铁上、地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鱼丸招牌诱人吸睛;今年1月,福州鱼丸博物馆在海内外四馆同开,深挖鱼丸文化,让福州鱼丸走向世界。

品牌的成功建设催生出新的增长极。在闽侯,“金鱼+文创+电商”模式盛行,一尾尾憨态可掬的金鱼“游”进直播间;“闽江之心”,金鱼跃然灯光秀的画面之上,展示出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近五年来,福州金鱼产业实现养殖规模翻番,单亩产值增长近10倍,目前年产值近6.5亿元,居全国首位。

放流70亿尾

人海和谐共生引领绿色发展

福州深知,江河湖海的资源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今年6月,福州“万人亿鱼”增殖放流活动拉开序幕。当天,百万鱼苗游入闽江,参与活动的市民刘辉感慨,“这几年能明显感受到闽江水域生态环境在变好,走在江边,空气更清新了。”

十年来,福州在近岸海域、闽江流域放流各类海、淡水苗种超70亿尾(粒),放流种类、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放流“补仓”,更要“护仓”。今年,福州开展“安澜闽江”专项行动,组建近人志愿巡护队,划分12个网格重点监管区,创新应用“两江流域人船动态智慧监管系统”,开展全省首个“海鹰”无人机执法专班行动,通过“人防+技防”全方位监管,严厉打击电鱼等违法行为,让闽江的夜晚重回宁静。

这十年,福州找到人海和谐又一“密钥”。

在连江黄岐国家中心渔港的大屏幕前,只要鼠标轻点,渔船、船员进出港的实时统计数据一目了然。今年初,全省首个智慧渔港项目在黄岐启动,建立起“技防”云端管控,推动渔港、渔船等管理由传统手段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在福州,伴随着5G入海布局加快,达到了更远的通信范围、更低的通信成本。福州启动北斗示位仪、“插卡式AIS”等新设备安装行动,以智慧手段让渔船海上生产更有安全感。“渔船改造提升后,在海上作业更加安全舒适。”船东王发林说。

向海图强,前路可期。在福州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进程中,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福州将坚定不移向海进军,用好资源禀赋,推动福州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

连江县苔菉镇规模庞大的近海养殖。记者石美祥摄

(记者蓝瑜萍)

(福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