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重难点归纳整理

白癜风那些药最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88851.html

笔记一、地球和地图

1.不理解球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和最短距离

两点间的距离一般指沿着两点所在经线或纬线的距离,而最短距离则是经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弧长。

2.对比例尺的相关原理掌握不准确

易错方向1:不能正确比较比例尺大小

避错方法:比例尺的大小是指(分数)比值的大小,不是分母(分子)的大小,当分子为1时,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易错方向2:比例尺三种表示方法不能正确转换

避错方法:文字式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长度单位不同,转换为数字式时没有单位,即分子和分母的单位是统一的。线段式每个单位长度一般为1厘米。

易错方向3:对比例尺的缩放掌握不准确

避错方法: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就是原比例尺×n;“放大”或“放大了”n倍,就是原比例尺×(n+1)。原比例尺“缩小到”1/n,就是原比例尺×1/n;“缩小”或“缩小了”1/n,就是原比例尺×(1-1/n)。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放大(缩小)到的倍数,是其比例尺放大(缩小)到倍数的平方。

易错方向4:不理解水平比例尺与垂直比例尺的差异

避错方法:水平比例尺表示水平距离的缩小程度;垂直比例尺表示垂直方向距离的缩小程度,一般应用于地形剖面图上。

3.不能正确判断方向和相对方向

考生容易受思维定势影响习惯于“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忽视图中所给的指向标或者经纬线。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指向标或经纬网判断方向。指向标一般指示正北;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无法从题意中获取方向信息则根据一般原则“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对于两地的相对方向,南北方向是绝对的,而东西方向是相对的,所以人为规定根据劣弧一侧确定东西方向。

4.不能正确比较坡度大小

考生一般根据等高线疏密的表象判读坡度,当等高线特别弯曲时,考生对疏密的判读往往与实际不符。所以需要深入理解坡度的概念,结合等高线图中的等高线疏密、等高距和比例尺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必要时应该用坡度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5.不能正确进行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计算

易错方向1:不能正确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避错方法:陡崖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n-1)d≤H<(n+1)d,要注意可以等于最小值,但不能等于最大值。

易错方向2:不能正确计算任意两地的相对高度

避错方法:若两地之间的海拔是递变的,可以利用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若两地之间的海拔不是递变的,应该分别算出两地的海拔或海拔范围,然后相减。

易错方向3:不能正确估算河流的流域面积

避错方法:先要画出流域的分水线(山脊线),分水线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估量图中流域的形状,依据比例尺进行估算。

易错方向4:不能正确计算潜水埋藏深度(打井深度)

避错方法:关键要理解潜水水位是指潜水水位的海拔。根据地形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即可计算潜水埋藏深度(打井深度):h=a-b(h为井深,a为等高线数值,b为等潜水位线数值)。

不理解地球的运动特征易错方向1:混淆恒星日与太阳日避错方法:理解参照物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恒星日,就是同一颗恒星在某地上空连续出现两次的间隔时间,一个恒星日是23小时56分4秒,这是地球自转一周的真实时间。太阳日,就是太阳在某地上空连续出现两次的间隔时间,一个太阳日是24小时。易错方向2:不理解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区别。避错方法:地球上任一点围绕地轴做圆周运动,角速度为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线速度为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易错方向3:混淆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

避错方法:注意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的产生原因不同。①昼夜现象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而是由“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特性决定的。②昼夜更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因其光源来自太阳,所以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也会产生  昼夜更替,只不过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长,为一年。

易错方向4:混淆近日点、远日点和冬至日、夏至日

避错方法:时间上的区别:地球公转到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地球公转到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偏东,远日点的位置较夏至日偏东。

2.不能正确进行时间的计算。

易错方向1:混淆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避错方法: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时区是个空间概念,是从中央经线向东、向西各7.5°的范围。区时是个时间概念,是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易错方向2:不会判断时间早晚

避错方法:根据人为规定,东时区比西时区的时间早,东12区最早,西12区最晚,据此进行时间计算,尽可能避免越过国际日界线,只需根据时差进行加减。

易错方向3:不理解两条日期界线的差异

避错方法:自然日界线即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其经度随地球自转而变化;人为日界线(国际日界线)大致为°经线,时间随地球自转而变化。

3.不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易错方向1:认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昼最长

避错方法:太阳直射某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各地夏至日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

易错方向2:混淆昼长夜短与昼变长夜变短

避错方法:昼变长夜变短不等于昼长夜短,如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但太阳直射点可能位于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变短夜变长不等于昼短夜长亦是同样道理。

4.不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易错方向1:混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避错方法: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

易错方向2:混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最大值

避错方法:如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既不是最大值也不是最小值。夏至日北半球各地的昼长达到最大值。

易错方向3:认为太阳直射点向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就都增大。

避错方法: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例如,5°N的某地,当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5°N移动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当太阳直射点由5°N向北移动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减小。因而正确的说法是,太阳直射点向某地(不是该地所在的半球)移动,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太阳直射点远离某地,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减小。

5.不理解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规律

易错方向1:不会判断太阳运动方向

避错方法: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太阳东升西落,0—12时太阳位于偏东方向,12—24时太阳位于偏西方向。

易错方向2:不会判断昼夜长短

避错方法:根据日出、日落方位判断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根据正午太阳方位和高度,判断当地纬度,进而综合判断该地昼夜长短状况。

易错方向3:看不懂极昼区的图

避错方法:太阳高度最大时太阳若在南方,说明北极地区出现极昼,反之南极地区出太阳视运动现极昼。再根据极昼地区太阳高度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出太阳直射点纬度和观测点纬度。

1.不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

易错方向1:不清楚短波辐射与长波辐射的区别

避错方法:太阳温度很高,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难以削弱;地面和大气温度不高,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以长波辐射为主,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能强烈吸收。

易错方向2:不了解大气辐

避错方法:大气辐射向各个方向都有,可大致分为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向下射向地面,射与大气逆辐向下的部分为大气逆辐射,属于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射的关系。

易错方向3:大气逆辐射只存在于晚上

避错方法:大气逆辐射全天皆有,而且白天更强,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存在于晚上两小时左右,并非在夜晚。

易错方向4:混淆大气两种

避错方法:大气热力作用包括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削弱作用是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热力作用的对保温作用是大气逆辐射把部分能量还给地面,对地面的保温象。

易错方向5:不清楚近地面

避错方法:近地面大气(对流层)的直接能量来源是地面辐射而不是太阳辐射,根本大气的能量来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源。

2.不理解逆温的形成原理。易错方向1:对逆温概念理解不全面。避错方法:正常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平均递减率约为0.6℃/米。当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时,为逆温。如果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但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0.6℃/米时,也可以看作是逆温。易错方向2:不能把逆温现象与空气运动状况正确匹配。避错方法:正常情况下,空气对流旺盛,空气不稳定。当出现逆温时,空气对流运动变弱,空气的上升运动受阻,空气相对稳定,且逆温越强,空气越稳定。

2.不理解逆温的形成原理。

易错方向3:片面认为逆温只会带来不利影响

避错方法:逆温并非只有弊端,也会带来以下好处: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天气条件是大风、强对流运动;大气稳定,云雨少,提高能见度,有利于飞机飞行。

3.不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易错方向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逻辑混乱。

避错方法:应该按照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空气水平运动的逻辑思路分析,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执果索因。

易错方向2:混淆气压的相对高低和绝对高低

避错方法:绝对气压值在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大于低压。我们常说的高压、低压一般指气压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相对高低。

易错方向3:对“热低压、冷高压”的理解绝对化

避错方法:热低压、冷高压”一般只适用于热力条件下的近地面。受动力因素影响的大气环流不存在该规律,另外在高海拔地区气温低、气压也低,如青藏高原。

易错的方向4:对空气垂直运压状况无关的原因混淆

避错方法:在热力环流中,空气垂直运动是冷热不均引起的,和气压状况无关,空气动和水平运动水平运动肯定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原因混淆。

易错方向5:对空气垂直运和气压状况无关,的原因混淆

避错方法:热力环流中,空气垂直运动是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动和水平运动水平运动肯定由高压流向低压。

4.不能正确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影响。

易错方向1:对高、低气压带的成因不理解

避错方法: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而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易错方向2:不能准确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

避错方法:总体南北对称分布,高压带和低压带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易错方向3:不能灵活分析信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差异

避错方法:信风相对较为干燥,受其控制地区一般降水少。但在大陆东岸的信风迎风地带,信风若来自广阔的洋面,则能够带来大量水汽,降水多。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侧、澳大利亚东北侧和中美洲东北部等地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均和信风影响密切相关。

易错方向4:不能根据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其对不同地区影响的时间长短

避错方法:例如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其内部的降水存在区域差异,由南向北,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缩短,西风带控制时间增加,所以雨季渐长,降水增多。

5.不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影响

易错方向1:混淆季风环流和三圈环流的盛行风

避错方法:受季风环流控制的地区用冬、夏季风分析气候特点,而不能用三圈环流的风带分析。

易错方向2:不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季风的影响

避错方法: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为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北半球向右偏转而成,但同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其形成也是有影响的(低压对气流的吸引作用)。与之类似的是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的西北季风,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季风)南移越过赤道,在南半球向左偏转而成。

6.不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

易错方向1:不理解高原和山地对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影响

避错方法: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空气稀薄,全年的保温作用均弱,气温年较差小。山地海拔高,受地面辐射的影响小,所以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

易错方向2:错误认为受信风影响降水肯定少

避错方法:信风一般较为干燥,若受来自陆地的信风控制,则降水少;若信风来自广阔的洋面,一般会获得水汽补充较为湿润,降水较多。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全年受信风控制,降水丰富。

易错方向3:错误认为气候类型相同,降水特点和成因就相同

避错方法:高中阶段所学的气候类型划分是粗略的,即使同一气候类型,在不同地区,影响因素也有差异,降水也可能有明显差异。例如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气候,北部地区受季风环流控制,降水主要在夏季,而南部地区冬季因受西风带的影响,降水较多。

7.不能正确判读气候类型

易错方向1:不能根据气象要素的数据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避错方法: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数据有一个大致的理论范围,需要理解记忆。易错方向2:仅根据气候特点判读气候类型

避错方法:某地气候受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气候特点可能与理论值不符,这时候要进行区域定位或利用题目中呈现的图文信息综合分析判断。

易错方向3:南北半球的气候类型容易混淆

避错方法:判读气候类型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南北半球,如果是区域图根据纬度确定,如果是图表气候资料,则应该看各月气温,6、7、8月气温最高为北半球,12、1、2月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易错方向4:不熟悉地带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及成因

避错方法: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等非地带性因素会使得某地气候特点与地带性气候特点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例如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巴西东南部等地虽远离赤道,却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又有暖流流经,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从而形成了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东非高原赤道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原因: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巴塔哥尼亚高原:温  带大陆性气候。(原因:安第斯山脉阻挡了西风的深入,位于背风坡,降水稀少)。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索马里半岛东南侧的热带沙漠气候,其分布接近赤道。(原因:寒流的影响)。

8.不能正确分析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易错方向3:分不清锋前与锋后,冷锋和暖锋降水位置

避错方法:面朝锋的移动方向,以锋面和锋线为界判断前后。冷锋和暖锋的降水都是分不清锋前与由暖气团的上升形成的,而暖气团均位于冷气团之上,所以降水主要都在锋后,冷锋和暖冷气团一侧。由于冷锋和暖锋的移动方向不同,所以锋前和锋后的位置不锋降水位置,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暖锋降水主要在锋前。

易错方向4:不理解锋面与低压和高压的关系

避错方法:从宏观上看,我国冬季受冷高压控制,冷空气频频南下,形成冷锋。从微观上看,在等压线图中,锋面一般位于低压槽处,因为低压槽线两侧的气流运动方向是相对的,存在冷暖气流的交汇,易形成锋面;而高压脊处气流是辐散的,不会形成锋面。易错方向5:不理解锋面气差旋和温带气旋的关系。避错方法:气旋的气流是辐合的,在低压槽处易形成锋面;而温带气旋由于南北温差旋和温带气旋较大,所以气流的冷暖差异较大,容易与锋面结合形成锋面气旋。

笔记四、地球上的水和地表形态的塑造

1.不理解水循环及其影响

易错方向1:不会判断水循环的类型

避错方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主要有三种方法: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和陆地之间;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且径流从陆地至海洋;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易错方向2:不理解降雨对下渗的影响

避错方法:同样的降雨量,持续时间越短,降雨强度越大,汇成地表径流流出区域的越多,下渗越少。反之下渗越多。

易错方向3:不理解城市地面硬化对蒸发

避错方法:城市地面硬化,更多的降水汇成地表径流排走,留存的地表水少,蒸发量小,另外下渗少,地下水少且难以蒸发,所以蒸发量减少的影响。

2.不能正确理解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易错方向1:对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理解绝对化

避错方法:分析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关键是看两种水体的水位高低,由高水位水体补给低水位水体,因此补给关系并不都是相互的,有些是单向的,如内流河对内流湖的补给、“地上河”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冰雪融水对河流水和地下水的补给、火口湖对河流的补给等。

易错方向2:对冰雪融水、冰川融水、积雪融水等概念理解不清

避错方法: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在春季气温回升时形成春汛,纬度越高,春汛时间越迟。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一般在夏季气温最高时形成夏汛。冰雪融水可以理解为冰川融水;也可以理解为冰川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的结合。

3.不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易错方向1:不理解暖流和寒流概念

避错方法:暖流和寒流是水温相对于所流经海区偏高或偏低。不能理解成从低纬流向寒流概念的相高纬的肯定是暖流,如索马里半岛附近夏季的寒流是从低纬流向高纬对性。

易错方向2:不理解西风作用下形成的洋流在南北半球的性质差异

避错方法:北半球在西风作用下形成的洋流为暖流,因为受盛行风向和海陆分布的影响,洋流大致从水温较高的海域流向水温较低的海域。而南半球形成的为寒流(西风漂流),原因:南半球中纬度以海洋为主,西风漂流环绕地球呈东西流向;南极大陆冰雪覆盖,使周围海域水温低;漂浮的冰山融化吸收大量热量降温;南极大陆强劲的极地东风加剧海水的降温;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

易错方向3:不理解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成因

避错方法: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西南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流(与冬季洋流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易错方向4:不理解洋流对海雾的影响

避错方法:海雾是由海面低层大气中水汽遇冷凝结所致。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寒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低纬度的夏季;暖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高纬度的冬季。

4.不理解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易错方向1:不能正确判断岩石类型和特征

避错方法:根据三大类岩石成因掌握特征,识记三大类岩石中主要的岩石类型。

易错方向2:不能正确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

避错方法:判读常规的地壳物质循环图时,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但有些变式图或未绘制完整的图形需要从成因入手综合分析才能确定。

5.不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易错方向1:不能全面正确理解地貌的成因

避错方法: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的时空状态下以某种作用为主。例如三峡的形成与地壳上升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流水的侵蚀作用有关;青藏高原的形成主要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而其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冰川、流水、风等外力作用密切相关。分析地貌成因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

易错方向2:混淆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作用

避错方法:风化作用是在温度、水、风、生物等外力的综合作用下,岩石的崩解破碎过程,在地表普遍存在,最常见的为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侵蚀作用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对岩石造成的吹蚀和磨蚀,从而形成各种地貌,一般出现在干旱半干旱且风力较强地区或海滨地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作用可以在同一地区同时发生。

易错方向3:不清楚流水侵蚀作用和溶蚀作用的异同

避错方法:流水侵蚀作用包括溶蚀作用,流水侵蚀作用侧重于物理过程,造成岩石和地表的侵蚀。溶蚀作用多发生在有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等)的地区,以化学过程为主。

易错方向4:不理解外力作用分布的复杂性

避错方法:根据小尺度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具体分析地貌成因。例如湿润区的河湖沿岸在定向风的作用下,也能形成爬升沙丘。干旱区的河流沿岸同样存在流水地貌,平原地区也可以有冰期形成的冰川地貌。

6.不理解地质构造及其现实意义

易错方向1:不会判断沉积岩岩层新老关系

避错方法:当沉积岩呈水平状态或弯曲不大时,从下往上由老到新。当沉积岩弯曲形成褶皱,需要通过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构造时,可以过地质构造的横剖面作一条水平线,如果沿该水平线,中间岩层老而两翼岩层新,则为背斜;反之为向斜。

易错方向2:不理解地形类型和地质构造类型的关系

避错方法:判读地形类型(或构造地貌)时,只要根据地表的高低起伏状况判断是山地、谷地等即可;而地质构造类型,要根据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是否连续和岩层新老关系判读,与地表状况无关。

易错方向3:不会区分断裂与断层

避错方法: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岩石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7.不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易错方向1:对板块范围掌握不清

避错方法:容易记忆错误的:印度洋板块包括西亚、南亚部分和澳大利亚大陆和新西兰;非洲大陆属于非洲板块,东非大裂谷属于非洲板块内部的断裂;冰岛位于板块张裂处;东南亚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

易错方向2:不理解板块边界类型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避错方法:生长边界位于两个相互张裂的板块之间,在陆地上张裂形成裂谷,在海洋中张裂因岩浆上涌形成海岭;消亡边界位于两个相互会聚、碰撞的板块之间,在陆地上常形成褶皱山脉,在大洋板块边缘因俯冲形成海沟。

8.不理解不同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

易错方向1:容易混淆洪积扇、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冲积平原等概念

避错方法:在河流出山口处泥沙堆积形成的单个堆积体为洪(冲)积扇,其中干旱半干旱地区为洪积扇,湿润半湿润地区为冲积扇,若分不清可表述为洪(冲)积扇。若在山脉的山麓地区众多出山口有多个洪(冲)积扇连成一体,称为洪积—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是河流各种堆积地貌的统称。

易错方向2:分不清河流凸岸和凹岸,不理解侵蚀还是堆积

避错方法:判断凸岸和凹岸只观察河岸的形态特点,不要受河流形态的影响。在河水惯性作用下,凹岸地区河流流量大,流速快,侵蚀强,而凸岸流量小,流速慢,有泥沙堆积,这种现象与河流流向、所处南北半球无关,与地转偏向力无关,只与河流弯曲形状有关。

易错方向3:对河流堆积作用的分选性理解绝对化

避错方法:随着河水流速降低,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分选性。但是这个规律只适用于发生连续沉积的某个河段,对于整条河流来说,受地形影响,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往往是交替进行的,因此,堆积物的颗粒并非都由粗到细。

1.不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

易错方向1:不能准确理解整体性的表现

避错方法: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用六个字来理解记忆,即“关联性”“制约性”。关联性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是指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以及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易错方向2:不能正确理解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避错方法: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如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再如,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吸纳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

易错方向3:不理解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

避错方法:当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施加影响时,还会影响其他要素,这是由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所决定的。因此在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时,必须先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否则会使环境发生一系列的异常变化,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盲目开垦草原、破坏地表植被,使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易错方向1:不理解山地降水的垂直差异及对自然带的影响

避错方法: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主要受水热组合状况的影响,受地形的制约。山地的降水一般从山麓到山顶呈现少—多—少的变化,因此基带为草原、荒漠的高山,随着山地海拔的升高,降水增多,会出现森林带。

易错方向2:把气候类型、植被类型、自然带类型之间的关系混淆

避错方法:通过具体例子区分。例如,热带雨林是指热带雨林带的典型植被,热带雨林带则代表自然带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是气候类型;热带荒漠带是自然带类型,而其对应的典型气候类型则为热带沙漠气候,其植被类型可以说荒漠(荒漠植被)。

2.不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易错方向3:不能正确分辨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

避错方法: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规律;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3.不理解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关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材上所学的为一般理论,不能形成思维定势,对具体区域进行案例分析时要结合实际,灵活变通。例如,山区聚落一般分布在河谷地区,但也有例外,如果某地地形过于崎岖,河谷平地不足,聚落也可能分布在地势较高而相对平坦的地区。再如,山区道路一般沿等高线修筑,呈“之”字形弯曲,但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山区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一般通过修建隧道和高架桥的形式穿过等高线,线路相对平直。

4.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灾害。易错方向1:不能正确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避错方法:在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时,要了解灾害产生的原因是自然因素在不断运动中发生变异。在对具体自然灾害的自然要素进行分析时,应结合区域地理环境。易错方向2:片面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仅为自然异。避错方法:自然灾害至少包括了以下两个根本属性:一是事件成因必须是以自然因素为主(可以有部分人为因素);二是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条件产生危害,如果不产生这种危害,则不能称之为自然灾害。

易错方向3:片面认为自然灾害只会带来灾害

避错方法:台风可以带来大量降水,缓解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也可缓解此时此地的高温天气;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可以带来降水,缓解旱情,有利于农作物越冬,可冻死田地里的害虫;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可形成肥沃的土壤,岩浆岩中存在矿产资源。

易错方向4:不能正确理解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避错方法:自然灾害的绝对损失与相对损失是不一样的。一个地区经济发达,虽然灾害的绝对损失严重,但由于经济总量高,抗灾减灾的基础雄厚,所以灾害对该地区造成的相对损失较小。

1.对人口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等基本概念理解不清

易错方向1:错误认为经济越发达,死亡率越低

避错方法:死亡率的高低除了受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技术水平的影响外,还受年龄结构的影响。例如,欧洲的死亡率较高,主要是因为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的死亡率偏高。当然,如果仅对比相同年龄段,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死亡率越低。

易错方向2:片面认为人口增长即人口增加

避错方法:人口增长里的“增长”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化,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加,也可能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对人口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等基本概念理解不清易错方向2:不清楚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问题的关系

避错方法: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衡量人口增长快慢的一个重要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就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产生人口问题。相反,人口自然增长率过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就会导致人口总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进而导致劳动力数量减少,老年人口比重增加,社会负担加重,同样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易错方向3:把人口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概念等同

避错方法:分清概念,人口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易错方向4:判读人口数量的增长只看增长率

避错方法:增长率的高、低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状况,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速度越快。而人口数量的增长除与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人口的基数有关。例如,我国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然很多。

易错方向5:不能正确判断人口增长模式

避错方法:判断人口增长模式时,一方面要看“三率”数值的高低,另一方面要看“三率”的变化趋势,结合判断较为准确。

2.不会正确分析人口结构和人口问题

易错方向1:不会分析人口问题的类型

避错方法:首先,看人口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其次,看人口结构,如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等的合理程度。最后,看人口分布,是否与资源、环境、经济相协调,评价合理人口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大小。

3.不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易错方向1:不清楚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

避错方法:人口迁移有三个指标:跨越行政区域界线的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一般为一年以上)。而人口流动主要强调人口的空间移动。

易错方向2:不能正确判断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避错方法:当前,从全球范围看,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例如,海湾战争导致大量战争难民迁移;撒哈拉沙漠的扩张导致环境难民迁移;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等。

4.对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认识不清

易错方向1:不理解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避错方法: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一般用某种资源进行估算。不同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同。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环境承载力最小的资源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由于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决定了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所以习惯上常用耕地资源或水资源的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

易错方向2:不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制约因素的关系

避错方法: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地区的开放程度都是通过影响资源供应能力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

5.不能正确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易错方向1:混淆城市功能区和城市用地的概念

避错方法: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等。

易错方向2:不能全面分析高级和低级住宅区的差异

避错方法: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外缘,位于高坡,房屋面积较大,有的是独立庭院,环境优美,并配有相应的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公共设施,常与文化区相邻。低级住宅区房屋面积狭小,拥挤密集,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两者往往背向发展。

6.不能正确分析城市化进程和各阶段特点

易错方向1:混淆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速度

避错方法:城市化水平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

易错方向2:混淆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避错方法: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它出现在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郊区变成市区,农业人口变成城市人口。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城区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城市居民为了追求比较好的生活环境,由市中心向郊区甚至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出现了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结果造成城市中心区的衰落。它是城市化后期阶段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

易错方向3:错误认为竞技发展程度与城市化水平正相关

避错方法:一般情况下,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反之水平低。但也有些国家表错误认为经济发现出不同特点。例如拉美很多国家城市化水平很高,和发达国家相当,展程度与城市化称之为“过度城市化”;印度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水平呈正相关偏低,称为“滞后城市化”。

7.不会正确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易错方向1:片面认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主要产生不利影响

避错方法:城市化能够促进人口迁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交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合理的城市化措施,能够使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减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易错方向2:不清楚解决城市化问题的答题思路

避错方法:针对具体问题,从减轻人口压力和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入手提出解决措施,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分散城市职能,建立新区和卫星城;合理进行城市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扩大绿地和水域面积,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外来人员管理,优化人口迁入政策。

1.不能正确理解农业区位选择

易错方向1:不了解常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避错方法:平时要了解常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考试时不常见的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题目材料中会提供,要加强审题。

易错方向2:不清楚降水与水源的差异

避错方法:要结合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分析。如温和多雨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水稻种植需要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有较充足的灌溉水源也可以发展水稻种植,如宁夏平原。

易错方向3:片面分析农业区位条件

避错方法:非选择题中考查农业区位条件时,对同一区位因素要辩证分析,可能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主要因素指某一区域农业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

易错方向4:混淆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

避错方法:主导因素指影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该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就不会有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限制性因素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水源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当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时,往往成为主导因素。

2.不会正确分析农业地域类型

易错方向1:混淆农业(生产)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

避错方法:农业(生产)类型强调农业部门结构,如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地域类型侧重于农业的区域特点,如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等。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易错方向2:不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避错方法:如季风水田农业属于自给农业,一般情况下,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地区的季风水田农业都是如此。如泰国的季风水田农业商品率就较高,日本的小型机械化程度非常高。因此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防止脱离材料和具体情境的生搬硬套。

易错方向3:混淆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和特点

避错方法:农业区位条件从区位因素进行分析,而农业生产特点主要从经营方式、生产规模、机械化程度、商品率等方面分析。

易错方向4:不能正确理解混合农业

避错方法:混合农业是按生产对象划分的。例如,我国东南沿海的基塘农业虽然与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区别较大,但仍属于混合农业。

3.不会正确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易错方向1:片面认为工业都布局在城市的外缘。

避错方法:考虑到地租和环境因素,工业区多布局在城市的外围,但是食品厂、纺织厂、印刷厂等与人们生活关联性比较强且污染很小的的工业部门可以布局在城市内部。

易错方向2:不了解工业部门的污染差异

避错方法:掌握常见工业的污染类型。水泥厂、酿造厂污染空气;化工厂、炼油厂既污染空气,又污染水体;发电厂、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既污染空气,也会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

易错方向3:不了解常见工业“三废”的资源化处理方式

避错方法:为了使排放的“三废”资源化,实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附近可建硫酸厂作为辅助工厂,回收利用二氧化硫;火电厂附近可建粉煤灰建材厂,综合利用粉煤灰资源;钢铁厂、火电厂附近可建建材厂,利用废渣加工建筑材料。

易错方向4:不理解风向对污染大气的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避错方法:污染大气的工业要布局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地带;在风向复杂多变的地区,要布局在当地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在季风区,要布局在与主导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在城郊热力环流显著的地区,要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之外。

4.不理解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的联系与区别。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的。一般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表现为人力、物力、财力的空间集中,工业化后期多表现为分散,工业分散又导致工业集聚,从而形成新的工业地域。

5.不会正确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和发展

易错方向1:不清楚交通运输方式和工具的区别

避错方法: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指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交通运输工具对应火车、汽车、飞机、船舶、管道。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回答,不能混用。其中,管道既是运输方式,也是运输工具。

易错方向2:不会比较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避错方法:只有正确比较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差异、特征,才能在实际生活中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在比较时注意从货物性质、运量、运价、运速、灵活性、连续性、安全性、运输效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易错方向3:不会描述交通运输的布局特点

避错方法:可以从交通运输点的数量、等级,交通运输线的长度、等级,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形式、层次、空间分布与组合等方面描述。

6.不会正确分析交通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易错方向1:片面认为聚落形态主要受交通条件影响

避错方法:交通条件对聚落的形态影响很大,但并非起决定作用。因为聚落的形态受地形、河流、政策、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并不是由一个因素决定的。

易错方向2:混淆市场最优原则和交通最优原则

避错方法:市场最优原则是指商业网点优先分布在消费者最多、市场最大的地方,一般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而该地的交通通达度同样很好。交通最优原则是指商业网点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交通条件良好的地区。

1.不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和实施途径。

易错方向1: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不全面

避错方法: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持续发展。在进行区域分析时,回答效益、意义、影响类的题目要全面考虑这三个方面。

易错方向2:不理解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的区

避错方法: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要重点理解公平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别与联系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这个整体。

易错方向3:错误认为清洁生产完全没有污染

避错方法:清洁生产的概念具有相对性,是与现行的技术和产品相比较而言的。对产业的发展而言,随着经济发展与技术更新,清洁生产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即清洁生产并不是完全没有污染,而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直至达到“零”排放。

2.不理解“3S”技术的应用

易错方向1:不清楚RS、GPS与GIS的主要区别

避错方法:RS是一种侧重于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其本质是“看”的过程,即获取信息。GIS侧重于“分析、计算”,相当于人的“想、算”活动。GPS主要功能为定位、导航,其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RS与GIS的工作对象——“面”。

易错方向2:混淆“3S”技术和数字地球

避错方法:数字地球不等于“3S”技术的综合,而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利用。“3S”技术仅仅是数字地球的部分支撑技术。

易错方向3:不清楚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避错方法: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资源调查、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等。

3.不会正确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易错方向1:不理解土壤次生盐碱化

避错方法:在某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灌溉,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区空气干燥。

易错方向2:混淆荒漠与荒漠化

避错方法:蒸发强烈,因而极易出现地表盐分的积累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地区的一种自然景观,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它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易错方向3:混淆荒漠化与沙漠化

避错方法:荒漠化比沙漠化具有更广的含义,还包括盐碱化、石漠化等引起土地生产混淆荒漠化与力退化的现象。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过度的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的景观。

易错方向4:不理解石漠化式与红漠化

避错方法: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强烈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它和石漠化有相似之处。

4.不会正确分析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易错方向1:混淆资源开发条件和开采条件

避错方法:开发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资源特点、交通、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辩证分析;开采条件指资源开采过程中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

易错方向2:不理解流域的概念

避错方法:流域即河流的集水区域,受地形即分水岭的影响,短期内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当河湖萎缩时,其流域面积一般没有变化。

易错方向3:不会分析水利工程的利弊

避错方法:在分析水利工程利弊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掌握。一是从上游、库区、下游及河口等角度进行分析;二是从自然要素、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要素等方面分析。

5.不会正确分析区域经济发展

易错方向1:不能辩证看待农业生产技术

避错方法: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例如:不合理的灌不能辩证看待农溉会造成土壤盐渍化,出现大片不毛之地,甚至导致聚落衰败、城镇消失;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使农产品和土壤受污染,破坏农田生态系统;化肥的广泛施用,导致土壤板结。

易错方向2:不能正确评价农业生产条件

避错方法:评价农业生产条件时不仅要分析有利的区位因素,也要对不利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避免遗漏。

易错方向3:不理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避错方法: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工业化促进城市人口的增加和非农用地的扩大,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的发展导致需求增加,反过来也会促进工业化。

6.不能正确理解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易错方向1:不清楚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的分析思路

避错方法:明确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紧缺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易错方向2:不清楚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评价思路

避错方法:评价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需从输出地、输入地和输送线路沿线三个方面来展开,并从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影响加以具体分析。

易错方向3:不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转移的差异

避错方法: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的市场,最后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

易错方向4:不能全面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

避错方法: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时,一是要从产业转出区和产业承接区两个角度回答,二是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回答。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并抓住核心。

易错方向5:不清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与分布特点

避错方法:①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一般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②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表现为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后减,第三产业稳步增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