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潭流水码头,养殖户正在分拣鲍鱼,准备整理装箱。通讯员林君斌摄
在平潭海坛片区磹角底村渔港,养殖户正将鲍鱼搬至运输车上。通讯员江信恒摄
养殖户手捧鲍鱼。通讯员林君斌摄
盛夏时节,平潭各个渔港码头、水产市场车来车往,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站在流水码头眺望,连片铺展的渔排随着风浪起伏,鲍鱼养殖户穿梭其间劳作,一幅风光旖旎的“海上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渔排之下是平潭渔民以“筐—串—箱”的方式所饲养的鲍鱼。通过大规模生态养殖和品牌营销,鲍鱼为平潭创造了30亿元的年产值,日益成为实验区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
由来已久,盛名高价
鲍,俗称“鲍鱼”,是海洋中的一种单壳软体动物,有着“海味珍品之冠”的美誉,其肉质脆嫩、营养丰富,自古便是飨客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本草纲目》中有这样一段关于鲍鱼的描述:主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轻身。
在平潭,鲍鱼养殖由来已久。据《平潭县水产志》记载,早在年,平潭就从日本长崎市引入粒黑鲍苗种,并于大嵩岛试养成功。年,平潭创办鲍鱼养殖示范场,还从台湾引进14.3万粒九孔鲍苗种,经过15个月的试养,这批鲍鱼成活率高达82%,最终产量2.1吨,产值达66.5万元,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很快,尝到了甜头的平潭渔民开始大规模养殖鲍鱼,引进黄金鲍、绿杂鲍、皱纹盘鲍等品种进行培育,鲍鱼养殖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事实上,鲍鱼是一种极为“娇气”的水产品,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是什么令平潭在一众鲍鱼养殖区中脱颖而出?
据实验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周小文介绍,平潭四面环海,周边海域水质良好,潮流流速高,水质清澈透明,水温、海水盐度等条件适宜。不仅如此,这片海域海藻资源同样丰富,包括紫菜、海带等,为鲍鱼提供新鲜、充足的“口粮”。“这使得平潭鲍鱼长得又快又好,大约12个月至18个月就可以收成。”
良好的气候环境和产地环境,赋予了平潭鲍鱼出肉率高的特性,不但味道鲜而不腻,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各种氨基酸,因此成为沿海一带的高端食材,深受市场青睐。
受时令限制,平潭鲍鱼价格亦不菲,旺季时每斤从数十元到数百元不等。“平潭鲍鱼按‘头数’来划分、以1斤为标准计算,比如2头鲍鱼加起来有1斤,则统称为‘2头鲍’,另外还有‘3头’‘5头’‘10头’鲍等之分,‘头数’越少说明个头越大,价钱也就越贵。”平潭鲍鱼协会相关负责人说。
培养产业,养鲍增收
近日,记者来到平潭君山片区小庠岛砂美村,一口口养殖网箱铺满海面,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眼下正值鲍鱼销售旺季,收购商络绎不绝,每日都有近辆鲍鱼运输车进出村子,销往福建省内各地的食品加工厂、海鲜批发市场,根本不愁销路。”砂美村党支部书记李遵顺乐呵呵地说。
砂美村是一座海岛村,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由于海洋资源逐年衰退,村民的生产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为此,村干部大胆试水鲍鱼养殖,引进生长快、产量高、品质好的新型杂交鲍,取得成功后一发不可收。
如今,砂美村已是远近闻名的“鲍鱼村”,全村共有户渔民养殖鲍鱼,鲍鱼网箱达6万箱,每年产量超1.8万吨,年产值近14亿元。“村里八成以上的群众靠着养鲍鱼走上致富路,还在城关买了新房,日子越过越好。”对此,李遵顺颇为自豪。
在平潭,类似砂美村的故事并非个例。
步入新世纪后,鲍鱼养殖渐渐成为平潭沿海渔村的重要收入来源。在小庠岛、大沙岛、姜山岛等近海海域,不少渔民改变了以往出海捕捞的生产方式,当起了“养鲍人”。
乘着开发开放的东风,平潭积极推动海上养殖转型升级,出台《水域滩涂养殖发证实施方案》《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年)》《海上养殖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鲍鱼养殖从室内走向浅海、从浅海走向深海,还推行“旅游+渔业”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鲍鱼产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
着眼于发展绿色生态养殖,实验区渔业部门还加快落地离岸型智能化网箱养殖、生态立体化养殖等项目,向养殖户提供基础技术、用药指导,提高防台风、防赤潮等灾害预警能力,让养殖户逐步告别“靠天吃饭”的困局,鲍鱼养殖面积及产量逐年递增。
数据显示,平潭鲍鱼育苗场从零起步,截至目前已发展至40多个,已形成育苗、养殖、加工、流通等完整的产业链,年育苗量10亿粒以上。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后,平潭还加快培育水产加工企业,依托养殖大户,进一步延伸鲍鱼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促进渔民增收。
比如,平潭综合实验区坛南湾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水产品生产加工能力不断提升,公司建有加工车间、冷冻库等配套设施,主要产品包括“潭南湾冻煮鲍鱼”等。“通过液氨制冷技术,我们将新鲜鲍鱼进行速冻包装,最快当天就可运达台湾地区。”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目前长期和周边养殖户合作,向他们收购鲍鱼原料,带动养殖户持续增收。
打造品牌,孕育集群
过硬的品质,令平潭鲍鱼久负盛名。但因缺乏品牌建设,平潭鲍鱼市场占有率仍不够高、品牌影响力仍不够大。反观平潭周边其他城市的海鲜产品,却依靠品牌赋能,产业越做越大。
不能再让“平潭鲍鱼”的美名继续“沉睡”!这些年,平潭立足于水产资源优势,通过统一品牌等方式,大力发展“线上营销、线下成交”的模式,积极推动鲍鱼、坛紫菜等舌尖上的美味“走出去”,加快树立平潭特色水产品“金字招牌”。
得益于此,平潭鲍鱼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殊荣,还被编入福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名录,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为实验区水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近日,在福建平潭鲍尚品贸易有限公司,货架上一箱箱包装精美的鲍鱼礼盒整齐摆放,前来选购的游客络绎不绝。
该公司集养殖、研发、生产、推广、销售于一体,还推出“鲍天下尚品”系列产品,包括鲜冻鲍鱼、红烧鲍鱼罐头等,颇受消费者欢迎。“这些产品的原料均产自平潭姜山岛,再运送至位于福清的加工厂。经过选品、加工、分装等工序后,就变成了精致的礼盒,目前旗下共有10余款礼盒套装。”公司执行董事王波介绍道。
王波告诉记者,“国字号”标签对提升产品知名度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虽然这两年鲍鱼市场行情有所波动,但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加持下,公司产品价格回升,销量显著增长,仅今年第一季度销售额上涨约20%。”
品牌强势崛起,也为“平潭鲍鱼”打开了更为宽广的销售渠道。近年来,实验区紧抓直播带货的风口,邀请领导干部走进直播间,集体变身“主播”,为平潭鲍鱼等特产吆喝,并从电商、直播、搜索三向发力,持续扩大平潭特色农渔产品的“铺货率”“上架率”。
实验区农业农村局渔业处副处长高瞻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进平潭万吨冷链产业园、平潭国际海洋产业物流园(二期)等项目建设,新增水产品加工生产线,打造一流产业链条,深挖鲍鱼养殖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加大力度推进海上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平潭鲍鱼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张哲昊程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