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5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周婷董成
网络配图
水质消毒频率加密,喂食次数增加……这些天,天气回暖,岱山东沙镇水产养殖户们开始忙碌起来。“自从跟着专家学了本领,进了农函大学了知识,养殖不仅变得省心省力,还增产增收。”海产品养殖户张如定笑呵呵地说着。
近几年,在东沙海水养殖协会以及东沙成校农函大培训班的鼓励和引导下,不少转产转业渔农民找到致富之路,推动渔农村经济发展上台阶。
协会+农函大致富新模式
东沙镇有海水养殖户约户,养殖面积多亩。“人员多,面积大,但遇到的问题也不少。”东沙水产养殖场负责人王杰龙说,过去,养殖户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知识和经验,经济效益普遍较低。在镇里的支持下,海水养殖协会应运而生。
协会成立后,“东沙镇海水养殖技术指导站”也随即成立,并开办了“海水养殖农函大班”。每次专家来上课,养殖户都很积极,并带着问题前来,随时请教。同时,该协会还每年组织农函大班学员外出宁波、江苏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养殖经验。
据了解,这两年,养殖户养殖热情高涨,承包养殖塘的渔民逐年增多。目前,养殖户年均纯收入超过5万元。现在的他们也有了更远的目光。
“外出学习多了,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想长久发展,引进和开发新项目是必经之路。王杰龙一语道出渔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海水养殖协会在多方帮扶下,先后进行了“泥螺吐精暂养”“泥螺半人工育苗”“青蛤土池育苗及增养殖”“梭子蟹混养”等10项课题试验,其中有多项课题被列入省、市、县科研项目。
新项目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其中部分项目总体技术还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东沙海水养殖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随着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东沙养殖户尝试“互联网+”销售新模式,争取让海水养殖品走向更远的市场。
当前,岱山县出台相关政策,积极组织引导企业、合作社、协会与养殖大户参与、构建专门的网络交易平台,开通销售网店,让现代渔农业与新兴电子商务“联姻”,拓宽销售渠道,促进渔农民增产增收。
十九大报告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到,“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如今,搭上“网络快车”的海水养殖品销售量猛增,养殖户们个个脸上都笑呵呵,干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