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可以这样检测和预防

白癜风饮食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32334.html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emolyticus),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呈弧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形状,无芽孢。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可致食物中毒,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毒。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来源于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此菌对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可杀死;对热的抵抗力较弱。一简介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emolyticus,VP)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主要来自海产品,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以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本菌存活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在海水中可存活47天。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本病多在夏秋季发生于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发病。由于海鲜空运,内地城市病例也渐增多。此菌对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可杀死;对热的抵抗力也较弱。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6~10月,海产品大量上市时。中毒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其次为咸菜、熟肉类、禽肉、禽蛋类,约有半数中毒者为食用了腌制品后。中毒原因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被污染。二生物学特征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多形态弧状杆菌。其菌体呈弧状、杆状、或丝状,无芽孢且无荚膜。大多数菌体在液体培养基中有单端鞭毛、能运动。此菌具有细胞色素氧化酶,不分解蔗糖,但能在不产气及不产生硫化氢的情况下分解葡萄糖而产酸等生化特性。副溶血性弧菌为一嗜盐性细菌,必须在含盐0.5%-8%的环境中方可生长,尤以含盐量在2%-4%的情况下最佳。故其在无盐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在含盐浓度过高(10%以上)的培养基上也无法生长。副溶血性弧菌能够在温度为5-44℃范围内生长,但以30-35℃为最佳,当温度低于40℃时则停止生长,适宜生长的pH为7.5-8.5,以pH7.7为最佳,在pH低于6的酸性条件下则生长不佳。三致病物质尽管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源菌,但大多数的副溶血性弧菌没有致病能力,只有少数高毒力的菌株才会致病。1、神奈川现象是广泛用于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是否具有致病能力的一种体外实验方法,它是由副溶血性弧菌产生的耐热直接溶血毒素而引起的。大多数具有致病能力的副溶血性弧菌包括几乎所有来源于临床和约1%来源于海水的菌株都可产生神奈川现象,即呈神奈川阳性,而多数无毒力菌株则呈神奈川阴性。因此耐热直接溶血毒素被认为是该菌的主要毒力因子。2、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尽管耐热直接溶血毒素被公认为是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流行病学调查也表明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力同其耐热直接溶血毒素有高度的相关性,菌株虽然不产生耐热直接溶血毒素,但却能产生耐热相关溶血毒素,也是毒力因子之。3、尿素酶尿素酶是某些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因子之一。有资料显示,耐热直接溶血毒素的致病同尿素酶有密切关系,尿素酶阳性菌株都具有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同时所有具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的菌株也都具有能产生尿素酶的能力。这些结果表明尿素酶基因与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由此可见,耐热直接溶血毒素、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尿素酶是副溶血性弧菌的三大毒力因子,其中耐热直接溶血毒素是绝大多数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致病能力的毒力因子,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和尿素酶是少数临床菌株的毒力因子,耐热直接溶血毒素的毒力与尿素酶的活性有关。四检验国标(GB.7-)中描述了对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做定性/定量检测的方法。该方法采用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增菌液进行增菌后、接种于TCBS或弧菌显色培养基使包括副溶血性弧菌在内的嗜盐性弧菌得以分离,可疑菌落经氧化酶试验、3%氯化钠三糖铁斜面、革兰氏染色和嗜盐性实验进行初步判定,最后可选择生化、鉴定试剂盒或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进行确定其是否为副溶血性弧菌。(一)操作步骤1、分离培养:以无菌操作取样品25g(mL),加入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mL,用旋转刀片式均质器以r/min均质1min,或拍击式均质器拍击2min,制备成1:10的样品匀液。于36℃±1℃培养8h~18h。对所有显示生长的增菌液,用接种环在距离液面以下1cm内沾取一环增菌液,于TCBS平板或弧菌显色培养基平板上划线分离。一支试管划线一块平板。于36℃±1℃培养18h~24h。典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在TCBS上呈圆形、半透明、表面光滑的绿色菌落,用接种环轻触,有类似口香糖的质感,直径2mm~3mm。从培养箱取出TCBS平板后,应尽快(不超过1h)挑取菌落或标记要挑取的菌落。典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在弧菌显色培养基上的特征按照产品说明进行判定。2、氧化酶试验:挑选纯培养的单个菌落进行氧化酶试验,副溶血性弧菌为氧化酶阳性。3、涂片镜检:将可疑菌落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形态。副溶血性弧菌为革兰氏阴性,呈棒状、弧状、卵圆状等多形态,无芽胞,有鞭毛。4、挑取纯培养的单个可疑菌落,转种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斜面并穿刺底层,36℃±1℃培养24h观察结果。副溶血性弧菌在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中的反应为底层变黄不变黑,无气泡,斜面颜色不变或红色加深,有动力。5、嗜盐性试验:挑取纯培养的单个可疑菌落,分别接种0%、6%、8%和10%不同氯化钠浓度的胰胨水,36℃±1℃培养24h,观察液体混浊情况。副溶血性弧菌在无氯化钠和10%氯化钠的胰胨水中不生长或微弱生长,在6%氯化钠和8%氯化钠的胰胨水中生长旺盛,继续进行下列有关试验。6、生化试验:取纯培养物分别接种含3%氯化钠的甘露醇试验培养基、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MR-VP培养基,36℃±1℃培养24h~48h后观察结果;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隔夜培养物进行ONPG试验。(二)检验程序(三)样品处理及注意事项1.样品处理采样时应注意首选准备好灭菌用具及容器,以无菌手续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样品必须尽快送检,不宜存放时间过长,副溶血性弧菌在适宜温度下繁殖较快,但不适于低温生存,在寒冷的情况下容易死亡,防止待检材料冷冻,以免影响检验结果。对采取的样品有时因受存放条件的影响(如低温冷冻或干燥时间过长等原因),使菌体处于受伤状态,故需对此类可疑食品或可疑中毒材料进行增菌培养,但应注意为有利于细菌恢复,不宜选用抑制性较强的培养基,否则影响细菌生长。样品经增菌8~18h后,转种平板进行分离,挑选可疑菌落,接种于含有3%氯化钠三糖铁培养基,此时挑选数目不应少于5个,尤其夏季海产食品混放,相互污染严重,时有不同型别的大量细菌存在,以防漏检。2.注意事项:a、传染源传染源为病人,集体发病时往往仅少数病情严重者住院,而多数未住院者可能成为传染源,但由于病人仅在疾病初期排菌较多,其后排菌迅速减少,故不至因病人散布病菌而造成广泛流行。b、传播途径本病经食物传播,主要的食物是海产品或盐腌渍品,常见者为蟹类、乌贼、海蜇、鱼、黄泥螺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进食肉类或蔬菜而致病者,多因食物容器或砧板污染所引起。c、地区分布特点:日本及我国沿海地区为副溶血性孤菌食物中毒发病率的高发区。据调查,我国沿海水域、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较高,尤其是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但近年来随着海产食品的市场流通,内地也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散在发生。d、季节性特点及易感性:7~9月常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青壮年为多,病后免疫力不强,可重复感染。f、食物的种类:主要是海产品,其中以墨鱼、带鱼、虾、蟹最为多见,如墨鱼的带菌率达93%,其次为盐渍食品。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来源:人群带菌者对各种食品的直接污染。沿海地区饮食从业人员、健康人群及渔民副溶血性弧菌带菌率为11.7%左右,有肠道病史者带菌率可达31.6~88.8%。间接污染,沿海地区炊具的副溶血性弧菌带菌率为61.9%,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在较高温度下存放,食用钱加热不彻底或者生吃,或熟制品受到带菌者、带菌的生食品、带菌容器及工具等的污染。五预防三原则:防止污染、控制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为避免被其感染的风险,可以从以下3方面入手。*原料方面:温度控制,即冷藏处理。海产品在捕捞后和即时加工阶段迅速冲洗冷却,并在运输、贮藏和销售等所有环节中保持4~10℃或更低温度,可有效控制副溶血性弧菌的繁殖。*加工方面:海产品要烧熟煮透,56℃加热5~10min或90℃加热1min即可将其灭活。要注意避免生、熟交叉污染,使用不同的刀具、砧板和用品用具分别处理生、熟食品;生、熟的食物要分别贮存;处理食物前彻底洗净双手。*消费方面:避免进食生或未经彻底煮透的食物。切记食物要彻底煮熟才可食用,进食供生食的海产品时,注意从卫生良好、信誉可靠的店铺选购食物和有关材料。此外,应加强通风降温剩余食物要尽量冷却后保存在4℃以下的冰箱里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来源于实验与分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处理

联系-

投稿邮箱:huangwl

foo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