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国家化肥商业储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储备办法》),明确提出要“减少国内钾资源消耗,钾肥储备进口肥占比不低于80%,并实行全年储备”。这是国家首次将钾肥列入商业储备范围,是国家重视国内钾肥短缺资源保护以及疫情影响、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与逆全球化浪潮泛起大形势下钾肥战略储备的体现。这只是钾肥储备的第一步,长远看还需要扶植已经投产的广州东凌国际()、青岛东方铁塔()等海外项目,建立海外钾肥储备基地,通过动态储备彻底解决钾资源短缺的问题。
钾——我国严重短缺的九大矿产资源之一
钾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对于植物的功效没有替代品,仅靠土壤自身所含有的钾元素难以满足植物的需求,因此全球农业种植对于钾肥的需求极其旺盛。全球超过一半用量的钾肥用于果蔬、谷物和油籽作物,其余主要用于棉花、咖啡、烟叶、棕榈油和糖类等经济作物的增产增收,钾肥被誉为“粮食中的粮食”。
但钾矿,在我国却属于严重短缺资源。根据中国矿业联合会的报告:到年中国所需的45种主要矿产可以基本划分为可以保证(煤、钨等24种)、基本保证(钛、硫2种)、短缺(石油、铁等10种)、严重短缺四类(钾、钴等9种),其中严重短缺的9种矿产为:钾、钴、铬、铜、锌、锶、硼、金刚石、铂族元素。此外,自然资源部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中,也将钾盐列为24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世界矿产品摘要》,年全球钾盐可采储量约为92.46亿吨(折纯KCL,下同),其中排名前三位的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合计拥有的钾盐可采储量高达62.7亿吨,占世界总可采储量的67.81%,具有绝对的寡头垄断地位。我国钾盐可采储量仅仅为5.56亿吨,占全世界可采储量的6.01%,按目前产能规模估算我国钾盐可采储量仅够开采20~30年,但专家估算“中国的经济可采储量只能保证8年开采”。因此,我国钾肥供给保障的问题相当严峻。
钾——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农业安全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化肥施用直接决定了粮食产量,但我国缺钾耕地面积占总国内总耕地面积达55%以上。我国氮肥、磷肥都已实现自给自足,而钾肥每年约50%以上的进口量。目前,我国每年钾肥表观消费量已达到在万吨左右,是世界最大的钾肥消费国,约占世界消费量的20%,而自主年产量仅为万吨左右,自给率仅仅维持在50%左右,严重依赖进口。因此,在全球钾矿资源被寡头垄断的情况下,中国钾肥如缺乏议价能力,一旦国际钾肥寡头保价限产,提高钾肥的出口价格,我国钾肥进口成本将大幅度提高,最终导致农产品的价格飙升,极端情况下可能发生无钾可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并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年中国钾盐行业整体运行情况(折纯KCL)
资料来源:《磷肥与复肥》年2月第34卷第2期
从国家战略布局考虑,为了减少国际钾盐寡头对我国进口的限制,解决我国钾盐资源匮乏的困境和保障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钾肥收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效调控钾肥资源的稳定供应,对保证中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钾肥收储应采用静态储备与动态储备相结合
本次《储备办法》的制定,是我国钾肥储备走出的第一步,虽然力排众议,将钾肥储备中的进口肥比例提高到80%以上,但只是立足于当期的考量,替代了部分国内产量,是静态储备思维。因此,只能算是一个“战术”储备管理办法,在战略上并不能解决国内钾资源短缺与供给风险的问题。一些专业人士认为我国钾肥收储应该采用静态储备和动态储备相结合的方式。
一方面,今年由于疫情影响,钾肥大宗商品价格短暂性跌回到美元,处于历史低点,正是储备的好时机。通过收储海外钾肥建立静态储备,既可以分享价格低位的红利,也减少了国内钾资源开采,延展了国内钾肥供给能力,还维持了我国在国内资源下降的情况下大宗商品谈判中的有利地位。钾肥属于价格波动较大的大宗商品,年我国进口钾肥价格曾达到历史高点美元/吨,之后随着我国开发以青海盐湖钾资源为核心逐渐放大到如今的年产钾肥约万吨,我国才得以有一定议价能力成为国际钾肥贸易中的“价格洼地”。但目前察尔汗盐湖高品位晶间卤水矿的资源量也在不断下降导致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环保的压力也使得开发成本不断上升,未来能否继续保持“价格洼地”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此,钾肥的静态储备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应鼓励中资企业抓紧在海外获取钾肥资源并大力支持发展海外钾肥生产供应基地,实现钾肥动态储备,从根本上解决钾资源短缺与供给风险的问题。我国钾肥企业海外找钾之路相当坎坷。根据中国无机盐协会统计,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的钾肥项目共有34个,分布于12个国家。其中,老挝11个、加拿大8个、刚果(布)与泰国各有3个项目、埃塞俄比亚2个;另外,玻利维亚、突尼斯、俄罗斯、美国、阿根廷、哈萨克斯坦和吉布提各有1个项目。但经过十几年的艰难探索仅有在老挝的2个企业成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一个是广州东凌国际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辖的中农钾肥公司,一个是青岛东方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下辖的开元钾肥公司。截止到目前,合计年产量已达到75万吨,且这两个企业所在区块的矿产资源量非常可观,氯化钾储量多达13亿多吨,如果能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未来几年有望实现-万吨的产能,相当于新建一个到两个“海外盐湖”,我国钾肥供给风险在一定时期内有望解决。因此,我国化肥行业专家也强调,钾肥收储,不但要定比例,还要定方向,要惠及海外钾肥动态储备基地的拓展,要注重静态储备与动态储备的结合。
老挝是建立我国钾肥动态储备基地的最优选择
首先,从地缘政治方面考虑,老挝是社会主义国家,与我国是传统友好邻邦,政治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在未来动荡的国际形式中出现贸易摩擦的可能性较小;其次,老挝和我国山水相连,两国间的货物运输距离短,随着年底中老铁路的通车,将为钾肥收储回运国内提供更为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再次,老挝钾矿资源具有天然的开发优势,老挝钾盐以光卤石矿石资源为主,储量大、埋藏浅、开发成本低,非常适合作为钾肥动态收储的战略基地。
老挝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以农业为主,工业、服务业基础薄弱,金融业落后,很难对工业企业形成支持,一定程度上对在老挝的中资企业继续大力开发钾资源扩产形成了制约瓶颈。据了解,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中农钾肥公司和开元钾肥公司实现了规模化钾肥生产,采矿、选矿、回填、环保等技术工艺都很成熟,虽然都分别披露了实施万吨钾肥改扩建项目以及万吨钾肥扩产项目计划,但均由于项目地处老挝,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项目建设。
因此,希望在推动我国钾肥收储的过程中,有更多的积极政策向钾肥动态储备倾斜,大力扶持已具备动态储备基地的优质项目,尽早实现放大动态储备规模的目的以根本性解决我国钾资源短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