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放心,你吃的不是钉螺文中,我再次提及青岛的“海瓜子”,并配了纵肋织纹螺的图,这算是故意卖了一个“破绽”,我就知道会有好事者对“海瓜子”提出异议。果然,有不少人在某日头条APP留言,发了研究的质问:你确定那是海瓜子?
图一:青岛“海瓜子”,纵肋织纹螺
当然可以确定,本砖家对这点生活常识还是有把握的。在青岛乃至于整个胶东半岛,“海瓜子”一词就是专指新腹足目织纹螺科的纵肋织纹螺/Nassariusvariciferus,别无它物。这东西的壳呈短尖锥形,上宽下窄,形状有点像葵花籽。“海瓜子”通常以爆炒的手法烹调之,口味以香辣居多,成品以螺肉半露于壳口为宜,如此最能入味儿,且食用方便。听说这一手火候不宜掌握。
国产扭纹螺鲜活深山山坑螺爽口山坑螺螺丝螺水产半斤品尝价京东好评率%¥42.9购买图二:纵肋织纹螺,借用威海网一张图
图三:南方的织纹螺,可能会有毒
织纹螺广布南北,黄渤海主要出产纵肋织纹螺,其明显特征是壳上有一条或者两条较粗大的白色纵向条纹(如图二),很容易分辨。在东北沿海地区,比如大连、丹东,这东西可能是叫“海螺丝”,而不是“海瓜子”。说起来“螺丝”倒是比“瓜子”更合理,毕竟它长得更像螺丝钉,且不能像瓜子一样被“嗑”开。南方的“海瓜子”就真的能一掰两半,因为都是双壳贝类。
图四:浙江的“海瓜子”,彩虹明缨蛤
图五:活着的彩虹明缨蛤
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第二个登场的“海瓜子”是帘蛤目樱蛤科的彩虹明樱蛤/Tellinairidescens,也叫虹彩樱蛤。其壳长卵形,仅2厘米左右,薄而易碎,表面灰白略带肉红色。古人诗云“冰盘堆出碎玻璃,半杂青葱半带泥,莫笑老婆牙齿轮,梅花片片磕瓠犀”,说的就是它,可见此物味美,自古颇受老饕青睐。据说现在售价高昂,每斤60-元,大规格的可高达每斤元,这得买多大一堆“嘎啦”啊......
图六:青岛的“海沙子”,光滑河蓝蛤
根据彩虹明樱蛤的分布区域,北方海域似亦有产出,但主要以浙江舟山一带为最胜,亦有人工养殖。青岛市面上无此“海瓜子”,有一种俗名为“海沙子”的小型贝类与之相当,即海螂目蓝蛤科的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laevis,只有部分地区居民嗜好此物。因实在太过微小,须煮熟后用笊篱兜住,在水中高速旋转,使之壳肉分离,才好从容食之。当然这两样东西价格悬殊,“海沙子”便宜多了。
图七:扎堆的寻氏肌蛤
告别浙江,沿着海岸线继续南巡,进入福建广东,就会发现那里的“海瓜子”又陌生了,变成了寻氏肌蛤/Arcuatulasenhousia,也叫凸壳肌蛤。有没有觉得这东西很像海虹即紫贻贝/Mytilusedulis?觉得像就对了,它俩都是贻贝目贻贝科的成员,所以寻氏肌蛤也和紫贻贝一样,成年以后通过足丝固定在礁石上生活。但本种气质偏俊俏轻盈,与紫贻贝的分野大概相当于燕青和李逵。
图八:福建的“海瓜子”,寻氏肌蛤
寻氏肌蛤的贝壳大体上呈三角形,壳长17-24mm,自壳顶至后缘有棕色或紫褐色放射纹及波状花纹,薄而透明,所以又名“薄壳”。雌蛤的肉为红色,雄蛤的肉为白色,这一点和紫贻贝相似。其体积虽小,美味却丝毫不逊色,福建厦门和广东潮汕等地对其尤为钟爱,可炒食,亦可制作成风味小吃“咸薄壳”。蔡澜评价曰,“享受这道菜,是碗底剩下的汤汁,没有其它海产比它更鲜甜的了”,姑且再信他一回吧。
我国地大物博,海岸线漫长,各地方言众多,可能也有别的小海鲜被叫做“海瓜子”,但较重要的恐怕就这三种:青岛的纵肋织纹螺、浙江的彩虹明缨蛤和福建、广东的寻氏肌蛤。到底谁才是最正宗的“海瓜子”呢?此问无解。都是群众约定俗成、喜闻乐见的土名,无所谓正宗不正宗。不服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