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年来,一些文博类电视节目吸引了不少粉丝,文创产品、数字藏品也更多走进寻常百姓家,文物逐渐“活”了起来。
让文物重见天光,并与观众对话,离不开考古工作。今年6月,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考古学会举办的“新时代浙江考古十大发现”评选结果揭晓,良渚古城遗址、衢州衢江区西周高等级土墩墓群、义乌桥头遗址等考古遗址榜上有名。
系列报道《旧“浙”有料》,带您走近“醒”过来的古迹,欣赏“活”起来的文物,感受穿越千年的先民智慧。
宁波市象山县渔山岛灯塔。央视网图片
“山海是为中国藏,梯航尤见外夷情。”程师孟《题共乐亭》诗里的海上丝绸之路联通中外。大榭遗址的海盐制造、小白礁沉船的商货出海、黄岩沙埠的青瓷远销……这是浙江考古遗址里浓浓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气息。
向海而生盐阜民丰
据《越绝书·卷八》记载:“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浙江沿海地区制盐业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越国时期。而大榭遗址发现的钱山漾文化时期制盐遗迹,则填补了我国史前海盐业考古的空白。盐灶、卤水坑、陶制盐缸、盐盆……当时的大榭先民,就是利用这些简陋的工具,取海作卤、煮卤成盐,开海盐生产之先河。
发展到晚段阶段,先民们的制盐工艺更为先进,大盐灶煮卤水,小盐灶和临时盐灶出盐,明确分工与协作,大大提高了制盐的效率和产量。傍海而生的人们,坚守耕耘,用自己的智慧满足日常需求。同时,量化生产的海盐,通过船运输往各地,促进了陆海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天工开物·作咸》。新华网发
依海而兴商货远扬
清道光年间,一艘满载着商货的货船,从浙江出发,计划驶向他国。然而这艘商船出发不久便触礁沉没,大海深处成为这趟旅程的终点,直到一百多年后才被发掘出来。这就是“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
沉船出水的文物中,既有浙江宁波本地产的梅园石,也有大量外地来的青花瓷,还有许多铜钱和一枚西班牙银币。而其中发现的“源合盛记”(一说“盛源合记”)印章更是体现了当时出海商号的繁荣昌盛。透过这些年代久远的文物遗迹,昔日诸多商船出海的繁华景象浮现眼前。
“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相关文物。央视网图片
越海而来瓷韵悠扬
年被列为台州地区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之一的沙埠窑遗址,因其三面群山环绕,限制了陆路交通的发展,但密布的河网却为水路交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量精美的青瓷器通过官河、永宁江出海,远销日本、高丽(新安)、菲律宾、印尼等国。
其中,纹以三瓣卷叶忍冬的青瓷香炉、刻团状形双凤的双凤青瓷粉盒、内底刻划牡丹纹的青瓷碗,无不釉色光泽,不负“千峰翠色”之美誉。这些被唤醒的瓷器似串串明珠,随着商船远销海外,而其中承载着的宋韵文化,也为这远扬注入中华底蕴,将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黄岩沙埠窑遗址相关文物。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图片
千年以后,走过这些“海丝”存迹,在浙江海洋文化的历史足音里,感受浙江先民靠海吃海、敢闯天涯的精神,体会代代相传的人生智慧。
策划:马江
执行策划:梅子仪
撰稿:俞可薇
制图:钱程
地图来源:天地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