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检察日报」
莫照兰(右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莫照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小时候,莫照兰曾被一部外国科幻片所呈现的美丽海底世界深深吸引,从那时起,一颗要探究海洋奥秘的愿望种子在她的心中渐渐发芽。
多年后,当初的小女孩慢慢长大,读书、做科研,一步一个脚印,在海洋生物研究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作为一名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常年与海洋打交道的‘海洋人’,我希望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专业所长应用到科研实践中,为提高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现代化水平作出贡献。”言谈中,莫照兰充满了对自己专业的自豪。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她当年植入内心的愿望早已成为现实。
追梦路上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译制部引进的美国科幻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风靡一时,成为很多人童年记忆中的“神作”。莫照兰也是通过该剧对神奇的海洋世界产生了极大兴趣,希望将来也能像剧中海洋研究中心的伊丽莎白博士那样,成为探索海洋秘密的海洋生物学家。于是,她在高考时选择了当时非常冷门的海洋生物学专业。
莫照兰说,考上大学与最终如愿以偿成为一名海洋生物学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年,莫照兰大学毕业回到老家广西工作,成为广西兽医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从事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工作。四年后,莫照兰考入广西大学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师从我国著名预防兽医学专家李康然教授,并获得农学硕士学位。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从事研究工作,才能感到真正的快乐。既然你一直钟情海洋生物领域,还是应该找机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在莫照兰研究生即将毕业时,李康然教授给出建议。
导师的话一直回响在莫照兰的脑海,鼓励她继续追求梦想。年,莫照兰返回青岛,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攻读海洋微生物专业的博士学位。这期间,莫照兰跟随导师从事科研项目“对虾苗期细菌性病害的诊断与控制”的研究工作。从此,她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海洋养殖生物病原学与疾病控制研究。
“在广西的七年时间里,虽然从事的工作和学习的专业都与海洋无关,但是我在微生物与免疫学方面积累了大量知识。在博士学习期间,我有很多向国际同行学习的机会,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莫照兰说,“我对家乡,对老师,对中国海洋大学充满感恩。”
之后,莫照兰辗转于不同的研究所工作,不论单位如何改变,莫照兰始终记着当初的梦想,在海洋养殖生物病害防治研究领域默默耕耘,并逐步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
“给鱼看病的医生”
“其实我就是一名‘鱼医生’,一名给鱼看病的医生。医院里的医生一样,有搞门诊的,有搞临床的,还有搞病原学研究的。”说起自己的职业,莫照兰笑着解释。
给鱼“看病”究竟看什么?莫照兰向记者讲了一段有关鲆鲽鱼的故事。
年,青岛胶南某企业从法国引进一批多宝鱼(鲆鲽鱼的一种)鱼苗,在养殖过程中,1万多平方米养殖面积中的鱼苗突然集体发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当时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的莫照兰接到养殖户求助,迅速带领团队奔赴胶南展开调查,最终确定此次发病是由鳗弧菌感染造成的。
“鳗弧菌可以侵染大多数海水鱼,是对海水养殖鱼类危害最大的弧菌。”莫照兰解释说,“这个弧菌有三种血清型是最主要的三类致病原。”然而,在当时已有的样本中无法比对出疾病是由哪一种血清型的鳗弧菌造成。这件事也促使她将研究方向确定在鲆鲽类细菌病原研究上。经过系统研究,莫照兰和她的团队明确了工厂化养殖鲆鲽类的十多种细菌性疾病及其病原种类、毒力和耐药特征,查明流行于我国海水养殖环境的致病性鳗弧菌血清型种类等,对一些重要的病原进行了致病机制研究,在保障鲆鲽鱼健康养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研究成果荣获年农业部中华科技二等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年,莫照兰告别已工作13年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来到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这里让她与一线接触更加紧密了。查明引起鱼得病的“病根”后,莫照兰和团队反复研究探讨“治疗”措施,建立了一批鱼类病原的检测方法并推出检测试剂盒,研发出多种鱼类疫苗。目前,这些检测试剂盒和疫苗已在多个养殖企业测试推广。
为保护海洋资源发声
从事海洋生物研究工作多年,莫照兰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