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洪业海上粮仓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我们是一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民以食为天,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除了吃粮食,吃陆地上的食物,还要靠海吃海。”积极打造“蓝色粮仓”“海上粮仓”,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同时“藏粮于海”,是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要举措。

  充分认识打造“海上粮仓”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海上粮仓”是短期内缓解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结构性短缺仍然突出,吃得饱与吃得好、吃得安全并不能“兼而有之”,粮食安全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年,我国粮食进口依赖度接近20%,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为1/3,蛋白饲料原料不到20%。大豆的自给率仅为17%,生产、销售、运输等环节全部受控于国外。在短期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空间不大、重要农产品种植存在“跷跷板”效应的情况下,通过海洋食物替代,能有效减少原粮消耗量,进而达到节约耕地、平衡耕地用途的目的,对短期内缓解粮食安全紧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海上粮仓”,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应体系的必要举措。树立大食物观,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有助于实现各类食物的供求平衡。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年就明确了渔业和粮食安全的关系,认为发展渔业、增加水产品供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在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也提出建立海洋土地、大力发展海洋粮食的理念,建议向海洋要“粮食”。相比陆地“种植+养殖”的生产模式,海水养殖对粮食的消耗量低,具有更高的生产和营养转化效率,在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方面作用巨大。

  大力发展“海上粮仓”,对于缓解现阶段由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增长带来的粮食安全压力,具有更加直接和显著作用。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费结构实现从“吃不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人均原粮消费量大幅下降,非主粮食物需求快速增长。韩国—年间水产品人均消费量是58千克,排名世界第一。年,我国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为14.2千克,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居民的水产品需求量将显著增加。通过保护和扩大海水养殖生产能力,扩大海上养殖产能,对于缓解陆地资源紧张和丰富居民膳食结构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

  大力发展“海上粮仓”,是推动我国深远海重大装备、关键技术创新发展,增强海洋竞争实力的重要举措。金融危机以来,新一轮全球“蓝色圈地运动”悄然兴起,深海蓝海已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领域。美、加、英、澳等国一方面通过国际涉海组织,开展“国家管辖外海域”的“海洋保护区”划定工作;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本国企业拓展深远海养殖业务,将其作为推动海上装备材料发展和抢占技术制高点的重要抓手。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拓展海上养殖规模,积极支持深远海养殖业发展,以推动重大装备、关键技术等的创新发展,增强我国的海洋竞争实力。

  我国“海上粮仓”建设的主要瓶颈。近海过度开发和深远海利用不足的情况共存,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整体效能不高。我国长期以近海捕捞和养殖为主。年起我国实施减船减产计划,但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总功率未降反升,实际捕捞量超过万—万吨的海洋渔业资源年可捕量上限。同时,海水养殖带来的废弃有机物排放、药物残留等对近海环境造成污染,局部海域富营养化问题严重,传统渔业发展模式已不具可持续性。与近岸海域过度开发相对照,我国深远海开发利用水平极低,10米—30米等深线内的离岸海域利用率只有1%,30米—米等深线内的深远海海域基本没有利用,海洋空间整体利用率偏低。

  水产品养殖多而不精、大而不强,市场和技术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我国是水产大国,水产养殖总量、水产品出口、种苗生产、水产饲料生产等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我国曾引领全球著名的海水养殖5次浪潮,目前拥有全球70%以上的海洋生物科技力量和先进的海洋科教力量。我国水产行业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育苗、育种等领域,在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性技术突破等方面落后于世界主要强国,在通信、海洋灾害预警预报、装备制造、海洋平台、工程材料等方面的技术积累没有形成聚合效应,产业竞争存在短板。

  海洋水产品的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发挥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大。长期以来,我国在统计分类中将粮食界定为谷物、薯类和豆类,将海产品定位为副食品,忽视了海洋水产品的粮食安全保障功能。政策对海产养殖支持力度不大,对渔业资源和渔场分布等的基础调查不够,不仅难以为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支撑,而且政策目标也在渔业增产、渔民增收、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摇摆不定。

  发展“海上粮仓”的主要建议。我国海洋资源丰富,特别是离岸海域空间开阔、水交换条件好、环境容量大,海上养殖前景广阔。背靠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国内市场,我国发展“海上粮仓”潜力巨大。

  把“海上粮仓”建设纳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从陆海统筹的视角拓展粮食生产空间,立足陆地和海洋两大生态系统,根据区位特点、产品结构、生产模式、市场供求等,优化陆海食物生产空间格局,突出牧海耕渔在粮食替代、海洋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国土安全等方面的多重作用,提高海产品综合保障能力,实现粮食安全战略升级。

  摸清底数,积极开展海洋保护开放利用的谋划布局。尽快完成养殖用海调查工作,查清养殖用海规划依据、审批状态、用海主体、空间分布等现状,摸清养殖用海底数,建立电子数据集。按照“近岸生态化、近海农牧化、深远海智能化”的原则,积极开展由岸向外的立体海洋空间资源调查和规划布局,针对养殖品种生长要求、海域水文特点、养殖海域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等,合理划定养殖功能区,制定分阶段保护与开发方案。

  推动实施基本养殖水域保护制度。参考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做法,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结果和遥感监测技术,以县为单位划定各类水域的基本养殖水域空间范围。加强立法工作,对基本养殖水域实行严格的保护制度。

  积极推动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建立“海上粮仓”技术交易市场,逐步形成层次分明、高效互动的海洋渔业科技推广机制。要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设立离岸养殖技术专项,开展良品育种、养殖管理、生物医药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并以深远海重大养殖项目为抓手,加强关键性技术和重要材料研发,逐步形成新型渔业资源调查、养殖捕捞、装备制造等完整产业链,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拓展蓝色经济新空间。

  拓宽投融资渠道。设立“海上粮仓”建设专项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拓宽建设融资渠道,帮助企业突破深远海养殖及产业化养殖的初期资本约束,推动海洋产业向国际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责编:吴雨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0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