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鲜湖南人的海鲜盛宴即将来袭

中国—非洲葡语国家渔业暨水产品推介对接会在长举行

“非”常鲜!湖南人的海鲜盛宴即将来袭

9月28日,观众在第二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非洲商品展区参观。

新华社图

华声在线9月28日讯今日上午,时值第二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期间,中国—非洲葡语国家渔业暨水产品推介对接会在长沙举行。三湘都市报记者从会上获悉,囊括了食品加工、海鲜加工等企业的长沙—非洲生鲜产业园即将搭建。届时,沙丁鱼、龙虾、石斑鱼、金枪鱼等远在大洋千里之外的非洲海鲜,会以更快的速度“游”上湖南好呷鬼的餐桌。

这些常见海鲜都产自非洲

莫桑比克的鲜活玫瑰龙虾、肯尼亚的鲜活黄金蟹、有着“虾中香奈儿”之称的马达加斯加黑虎虾……眼下,这些餐桌上常见的海鲜,其实都产自非洲。

“从海边走过,遍地都是海螺贝壳,被渔民遗落的鱼虾在沙滩上随处可见,密集的鱼群在近海游荡徘徊。”湖南佰格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谢立介绍,年,第一次抵达非洲南部安哥拉共和国时,便被非洲大陆的富饶景象惊呆了,“中国近海渔业资源日渐枯竭,非洲海岸却有着如此丰富的渔产,正好可以弥补禁渔期海鲜需求。”

从那时起,谢立便瞄准了非洲海鲜市场,“非洲海水无污染,进口海鲜接近刺身级别,价格却比其他海域便宜约10%,这10%对做大批量海鲜贸易的公司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随着湖南长沙直飞肯尼亚内罗毕定期航线的开通,产自肯尼亚的黄金蟹以及马达加斯加的青蟹、塞内加尔的海螺也将更快地来到湖南消费者的身边。

事实上,湖南人常吃的鱼片、鱼卷以及烤鱼店主推的罗非鱼,也是从非洲尼罗河引入中国的。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介绍,罗非鱼又称“非洲鲫鱼”,中国引进该品种后,凭借着先进的养殖技术,现已占据全球超50%的罗非鱼市场。

中国技术“武装”非洲“鱼乡”

渔业,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产业,与人类文明的脚步相伴而行、齐步而趋。中国与非洲的渔业合作,是怎么做的?非洲四面环海,海岸线长3万多公里,水产资源丰富,但非洲捕鱼技术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限制了非洲渔业的发展;中国具有远洋捕捞的经验、技术及丰富的水产养殖模式。通过中非经贸博览会契机,双方将积极推动渔业领域合作,努力扩大渔业技术、设备及水产品方面互惠交流,助力实现中非渔业产业及贸易合作的“双升级”。

“中非的渔业合作本着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已从最基本的捕捞业、贸易业发展到水产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崔和告诉三湘都市报记者,中国水产养殖业占全世界水产养殖的66%,也就是说,全球2/3的鱼虾贝都养自中国,任何国家的渔业资源,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合的养殖方式。

此外,八百里水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卫兵在会上透露,在湖南省政府指导下,公司计划开通长沙到安哥拉海产品运输航线,并以安哥拉为中心连接莫桑比克等国家;同时,公司将引进以食品加工、海鲜加工为主的企业,形成以非洲产品为特色的长沙非洲生鲜产业园,届时,远在大洋千里之外的非洲海鲜,会以更快地速度来到湖南市场。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黄亚苹实习生宁瑞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