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启动临床试验,是国际 进入临床试验的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青岛已初步建立了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发技术体系
向海问药,打造中国“蓝色药库”
海洋是资源宝库,从海洋中寻找药用资源,以此研发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高地。
青岛是我国现代海洋药物研发的始源地之一。前不久,青岛宣布自主研发的海洋一类新药“注射用BG”(简称“BG”)正式启动临床试验,再次彰显了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领域的 优势。
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青岛是这个梦想的发源地。BG作为“蓝色药库”新成员,从基础研究到启动临床试验已历经近20年,是国际 进入临床试验的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BG启动临床试验,迈出了新药上市的重要一步,未来有望成为全球第17个海洋创新药物。但对青岛来说,它的意义不仅限于此。在长期研发BG的过程中,青岛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研发技术体系,为后续的“蓝色药库”开发筑牢了根基。因着这份执着与专注,青岛在向海问药、谋海济国的新征程上将走得更深更远。
发现能力:
海洋天然产物发现能力全国居首
年,一辆装载各种海洋生物资源的货车抵达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这批资源是中国海洋大学订购的,目的是通过调查来自全球各地的海洋生物资源,发现具有开发潜力的海洋天然产物并开展海洋药物研究。就是在这批资源中,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南极褐藻,其天然产物结构独特,具有极强的抗肿瘤药性,这就是后来研发BG的原料来源。
为什么要发现海洋天然产物研发海洋药物?“这是因为海洋天然产物大多具有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特点,能为研发创新药物提供众多优良的活性物质。”BG项目总负责人、中国海洋大学医药学院教授、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简称“海药院”)首席科学家于广利解释说,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生物量约占地球生物总量的87%,已知的海洋物种超过25万。同时,众多海洋生物生活在高盐、低温、缺光等特殊海洋环境中,能够产生结构与活性独特的天然产物,远比陆地生物活性要高,以此研发海洋药物潜力巨大。
BG就颇具说服力,其主要成分为Beta-1,3/1,6-葡聚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美国等国家纷纷以啤酒酵母、香菇、灰树花等陆地生物中的Beta-1,3/1,6-葡聚糖开发抗肿瘤药物,目前研发的10余个免疫抗肿瘤多糖药物均处于Ⅰ期到Ⅲ期临床研究阶段。而BG是国际上首次将海藻来源的Beta-1,3/1,6-葡聚糖应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前期研究证明,BG的质量稳定性、安全性更优,免疫抗肿瘤活性更强。
青岛能在茫茫大海中筛选出具有抗肿瘤药性的海洋天然产物,并非朝夕之功。基于10余年探索、研究,年,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院士团队通过收集并构建海洋来源的各种多糖、寡糖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信息,构建了海洋糖库,其中的海洋寡糖化合物有70%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发现。此后,他们建立了糖芯片技术、海洋智能药物发现技术体系等一批关键技术,为海洋天然产物的快速发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管华诗(左一)在指导科研人员展开工作。
“利用糖芯片技术,我们可以一次性针对大量海洋生物样品开展活性评价,高效筛选并发现活性海洋天然产物。利用该技术,最终发现了具有抗肿瘤药性的南极褐藻,成为研发BG的物质基础。”于广利说。
年以来,管华诗倡导发起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加快开发海洋中孕育的药用资源。BG是“蓝色药库” 成果,其启动临床试验,彰显了青岛海洋天然产物发现的能力、打造中国“蓝色药库”的底气。
“青岛发现海洋天然产物、开展海洋药物研究具有科考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等众多优势。例如,青岛可以联合聚大洋等企业获得众多海洋生物资源,为海洋药物研究提供基础原料。”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蓝药人才”技术总师、海药院院长杜冠华表示。近年来,我国海洋天然产物挖掘的成果快速增加,新发现数量每年占全球一半左右。而青岛海洋天然产物发现能力位居 ,发现的海洋天然产物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研发实力:
建立海洋创新药物研发技术优势
年,BG进入加速研发期。但在当时,去除BG中的微量杂质成为一大难题。从海洋药物研发的流程来说,如果去不掉杂质,就无法制备原料药。没有原料药,后续的 性研究等工作都无法开展。“当杂质迟迟去不掉的时候,我们面临特别大的压力。”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赵峡回忆说,当时内部出现了一些质疑声音,认为“他们如果不跟外界合作,自己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海洋药物研发,不仅面临海洋生物采样困难、海洋天然产物发现难等问题,而且由于众多海洋天然产物结构相对复杂,存在分离、纯化工序繁杂等难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上就曾掀起“向海问药”(drugsfromthesea)的热潮。但是,因为存在上述种种难题,受当时科研条件限制,许多研究工作停滞不前。21世纪之前,全球上市的海洋创新药物只有5个,这时期的海洋药物研发,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