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在北京发布,新版膳食指南中关于婴幼儿喂养指南推荐发生了部分变化,推荐婴幼儿第一口辅食从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开始。
此次发布的《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下称指南)的一部分,帮助家长深入了解7~24月龄婴幼儿营养和喂养的重要性。婴儿在满6月龄后,需要在继续母乳喂养的基础上,引入多样化的食物才能提供足够的营养。
指南指出:继续母乳喂养,满6月龄起必须添加辅食,从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开始;及时引入多样化食物,重视动物性食物的添加;尽量少加糖盐,油脂适当,保持食物原味;提倡回应式喂养,鼓励但不强迫进食;注重饮食卫生和进食安全;定期监测体格指标,追求健康生长。
7~24月龄婴幼儿处于日机遇窗口期的第三阶段,适宜的营养和喂养会关系到近期的生长发育以及长期的营养健康。中国营养学会本次建立的喂养指南中较为与众不同的一点在于:强调婴幼儿首选添加富铁食物的必要性,其核心推荐中介绍“首先添加肉泥、肝泥、强化铁的婴儿谷粉等富铁的泥糊状食物”。
为什么要首选富含铁的食物,而且是从肉泥、肝泥开始添加呢?宝宝的第一口辅食不应该是米粉吗?
对此,婴幼儿喂养指南编写组的专家、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主任委员汪之顼教授表示“这样是为了把补铁作为最优先的考虑。”并且认为家长需要突破原来思维的僵化,不要觉得辅食就是米粉,米粉就是辅食。
把补铁作为最优先的考虑,是因为婴幼儿缺铁已成为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中国婴幼儿缺铁情况红皮书》中介绍中国有超过一半的婴幼儿都有贫血的症状,其中80%是由缺铁造成的。世界卫生组织也调查目前缺铁性贫血是儿童最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之一。
为什么婴幼儿缺铁会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研究表明婴儿刚出生时几乎无法从食物中获取铁,六个月前唯一可以获取铁的方式就是母乳,然而母乳中铁含量很低,克母乳含铁量一般不超过0.5mg。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6—12个月婴幼儿每天需要摄入铁含量10mg,13—24个月婴幼儿每天需要铁9mg。4—6个月时婴幼儿体内储存的铁已经消耗渐尽,如果不增加铁含量丰富的辅食,可能会导致缺铁性贫血,而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很容易损害婴幼儿认知发育和免疫功能。
喂养指南介绍,6个月后的婴幼儿所需能量约1/3~1/2来自辅食,而婴幼儿吸收来自辅食的铁高达99%。因而婴儿最先添加的辅食应该是富铁的高能量食物。
目前,国内从事婴幼儿辅食生产经营多达上千家,其中不乏有许多翘楚者。如“爷爷的农场”强化铁猪肝粉、“秋天满满”婴幼儿猪肝粉等婴标添加撒剂类含铁量达到了每百克毫克以上,而按照纯食物铁源肝粉的富含血红素铁的“伊威”全机能婴幼儿肝粉很容易可以和牛奶、米粉、肉馅等食物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同样作为添加强化铁的婴儿谷粉等富铁的泥糊状食物,如“伊威的Fe+米粉”、“英氏维C加铁米粉”、“萌天天的核桃芝麻猪肝粉”,还有高含铁量的营养补充剂,包括“健敏思的婴幼儿贫血螯合铁滴剂”、“莱思纽卡婴幼儿补铁滴剂”等产品,纷纷加入补铁队伍,聚焦补铁新革命。
《年中国母婴市场消费趋势研究报告》显示,90后年轻父母对辅食的营养及功能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