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刻东海开海,千帆竞发,肉眼可见的海

白癜风可以治得好吗 https://m-mip.39.net/man/mipso_7157873.html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海鲜,在当下牵动着多方神经。9月,东海结束休渔期,在颇有名气的舟山渔场,渔港码头的渔船扬帆出海,渔民张开鱼网洒向海面。渔业生产商在国内市场的海鲜销量增速恢复至20%,北京农贸市场里一个海鲜摊位一天能净赚千元以上,冷藏车司机连跑数小时无休只为将海鲜准时送达,物流企业动用无人机周转与舟山各分散岛屿间揽收海鲜,电商反复检测海鲜品的药物残留……久违的热闹回来了。

00:21

不过,海鲜市场热闹的前夜,是肉眼可见的冷清,压力从末端消费传导至上游生产。一切向好时,历经数月疫情反复的海鲜市场,经历了怎样的波折起伏,又暗含着怎样的变革涌动?

商户

恢复进口采购,海鲜市场稳步回暖

“海鲜市场又热闹起来了”,这是东海开海后,一群靠海吃海人的亲身感知。

一度被疫情搅动的海鲜市场正在逐步回暖。海鲜渠道商、渔民、经销商等与大海打交道的从业者、平台方均体感到海鲜消费日渐强烈,大量海鲜“涌”向工厂、超市、电商、农贸市场,部分平台已重新恢复对进口海鲜的采购。海鲜整体销量在慢慢提升,海鲜市场呈现逐步回升的趋势。

每日优鲜采购负责人王帅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国产海鲜并未受到太大影响,销售保持正常状态;进口海鲜(三文鱼和厄瓜多尔白虾除外)从上周开始恢复销售,销量缓慢回升。“东海开海后,每日优鲜的海鲜采购源头随之扩充,也会加大进货量。”生鲜电商时刻盯着海鲜市场的风吹草动。

不仅限于电商渠道,线下农贸市场海鲜销量与年初相比,也有了明显的回升。北京金瀛便民中心总经理丛子斌感触良多:“最近一段时间,市场海鲜销量有所提升。现在每天海鲜销售额能到多元,尽管比起往年还是差了不少,但相比6月份每天几十块钱已经好很多了。”

向上游追溯时,更靠近大海的渔业生产商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的变化。7月至今,海鲜龙头企业海南翔泰渔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翔泰渔业”)的销量已然有所好转。“我们的海鲜内外销占比是3:7,现在部分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增速恢复到20%,其中国产虾更是供不应求。不过,出口销量受三文鱼等事件影响有一些波动。”翔泰渔业内销负责人副总经理陈胜华说道。

若把时间回推至3月甚至更靠前,陈胜华清楚地记得公司面临的强压:消费者对食用海鲜存有质疑,餐馆的海鲜营业情况变现不佳……上述压力均传导至上游渔业,翔泰渔业面临着诸多困难。

农贸市场、各个省会城市的批发点、大型餐饮连锁和传统商超是翔泰渔业的主要销售渠道。陈胜华举例称:“疫情期间,因大量餐饮企业歇业,翔泰渔业的大量订单被取消,销量萎缩。”

陈胜华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大型餐饮连锁的订单主要是定制化商品,取消订单让我们承受了很大的销售压力。“海鲜产品主要分活鲜、冰鲜和冷冻产品。冰鲜保存期是7-10天,过了这个周期产品就要倒掉;活鲜由于脱离了养殖环境,存活率也受到影响。”

不过,渠道商、供应商数月前面临的危机,均因海鲜消费回温得以迎刃而解,一切都在向好。

物流

与时间赛跑,全程控温控盐

商流的回暖也体现在物流运输环节。北京商报记者从满帮获取的数据显示,在8月,东海沿海省份包括江苏、福建、浙江和上海的发货量环比增幅达到66.1%。从全国来看,由东海地区发出的主要收货省份为广东、广西和浙江,占比分别达到28.2%、12.2%和11.7%。运输海鲜的4.2米和6.8米冷藏车使用比例高达42.5%。

为了保证“娇气”的海鲜能够顺利抵达目的地,承担运输环节的企业势必要将所有外界环境变得可控,才能让海鲜安全且保质地到达目的地。盒马供应链管理师王国柱以从舟山运出的梭子蟹为例,运输海鲜过程中,必须配备专业的设备,全程模拟梭子蟹的生长环境,做到温度、盐度处在可控范围,时效也要可控,冷藏车只是最基础的必要设备。

“一般舟山海鲜运到北京要23个小时,但梭子蟹超过8小时保存时限,基本就需扔掉了。若是在常温下放置几个小时,梭子蟹里面的蛋白质就会溶解。”王国柱盘算着运输梭子蟹的最佳时间和温度。

来自山东的满帮司机师傅刘照青曾运输过一次活海蛎,货物由泡沫箱包装并内置冰袋,温度需保持在4-5度左右,“根据货主的需求来进行控温,冷藏车最低能达到25度。”控温之余,刘照青还要保证将活海蛎准时准点地送至目的地。为此,刘照青会连续行驶数个小时,不停留。

海鲜的价值在于“鲜”,为了这个“鲜“字,各方显然对运输时效的要求极为苛刻。期间,顺丰不惜动用无人机揽收海鲜,冲抵岛屿分散导致时效失控的潜在风险,并满足多种情况运输需求。9月16日的舟山举行开渔节,顺丰大规模无人机首飞出海。其中,方舟40型无人机就实现了货仓容量64.2升、载重10千克,续航20余分钟、航程18千米等诸多要求,才敢于在舟山各分散岛屿间周转、揽收海鲜。

京东物流同样在紧密布局舟山海鲜物流网络。据了解,当前京东物流已统筹公路、航空、高铁三种运力保障梭子蟹运输,从码头直送消费端的时效最短能达到6小时。

落实到末端配送环节,对海鲜配送“最后一公里”颇有信心的顺丰,还匹配了专门的人力,以提升揽件效率。据悉,顺丰在舟山增设14个收件网点,余名收派快递员。同时,顺丰还在海鲜核心产区建设临时集散中心,增设了5条陆运直发线路、18条客户直发中转场线路。

行业

深加工海产品受热捧

需求促使产业标准化

为了抵抗风险,从事渔业的企业意识到开拓电商的必要性,一些早早看出苗头的企业已经将线上视为不可忽视的渠道。“翔泰渔业的线上销售同比增速达到%,电商的销售增长非常迅速,”陈胜华说道,“当前我们的传统渠道占比60%,电商渠道为40%,后者的新增空间可想而知。”

在疫情管控的当下,海鲜供应链环节正悄然经历着革新。对消费习惯变化极为敏感的电商,率先对选品作出调整,带动了渔业企业进行改变。

京东生鲜海鲜水产负责人李晓飞发现,今年整个海鲜水产产品中,半成品和深加工的产品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原料型产品。他认为,一方面是消费者对于便捷烹饪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其二是半成品等产品的口味越来越好,很多产品经过简单的加热,甚至能达到餐馆、酒店的还原度。

“所以我们会与生产企业沟通,建议他们多把原料型的产品做成三去的加工产品,更好地做人群渗透,提高海鲜消费频次”李晓飞说道。

王帅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随着用户对便利性的追求,一些深加工的海鲜产品,比如鱼块、三去(去头去尾去鳞)以及调味产品会有更大的空间。

海鲜企业调整渠道结构并向线上发力,是为了应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并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此外,消费者对海鲜食品安全的重视也愈发突出,要求着零售企业和生产企业彼此配合,在食品安全检测环节上防止疏漏。

事实上,除了加强产品检测,电商与生产企业相互合作,思考如何减少海鲜品的药物残留。据李晓飞介绍,海鲜品的克重、外观、大小这种标准化很好控制,真正不好控制的是安全,比如海域污染、药物残留等,“目前国内海鲜养殖产业中,养殖端比较缺乏大规模的养殖体系,散户养殖占了很庞大的比例。现在我们已经和很多生产企业联动,一起合作开一个散养池,将从散户收来的鱼放置大约15-40天,来减少药物残留”。

他认为,国内的海鲜产业发展趋势将与国外类似。在发展初期,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安全问题频发,但随着产业升级,集约化发展,巨头企业开始出现,制定标准,由农户配合企业按照规章和流程科学养殖,这是行业的必由之路。

奔赴东海:稀有品类在港口走货,尝鲜海鲜半成品,为电商改变产品规格

东海开海,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赶海人。

从本月开始,北纬35度以北,东海进入全面开海时期。一批赶海人开始披星戴月,他们或许是与东海朝夕相处的渔人,或许是将海鲜运送者各大农贸市场的承运者,亦或是时时进行海鲜质量检测的品质把关人。开海、捕捞、检验、上架、销售……环环相扣,不同链路上的赶海人守着自己的岗位,只为确保一口海鲜的原滋原味。

当然,他们也是对海鲜市场变化最为敏感的一群人。上半年进入下半年,他们目睹了海鲜的出口转内销,见证了电商上喷涌的消费诉求,感知到海鲜市场的提速回暖。

疫情倒逼企业转内销,海鲜价格普遍降低

——闽南海域渔民王先生

“受疫情影响,捕捞上来的海鲜,不得以从出口转向内销。”

国际疫情的蔓延,出口业务随之暂停。疫情下,先生所属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均无法进行,而且办理手续繁琐,所以捕捞上来的鱼都悉数销售给了国内的罐头厂家,多为广东商家。捕捞上来的一些名贵稀少品众的种类,船靠岸时就会直接销售,不少饭店、散客都会在港口购买。

“就算是抢手的稀少品种,今年的售价也发生了波动。”活海鲜销售时,之前捕捞回来的一些稀少品种的海鲜都会被中高端酒店买走,价格自然会高一些。但是今年受疫情影响,饭店、海鲜都是“重灾区”,加上海鲜类产品问题频出,消费者在这一方面的消费相对谨慎,海鲜价格自然也降低。

此外,在零售业务中,为了保证海鲜存活,从捕捞到运送至销售点的这个过程中,整体成本较高,无形之中也会降低利润。所以,目前消费者在零售点所买到的生鲜产品多为国内养殖场提供的,而非出海捕捞的生鲜。

海鲜养殖以散户居多,企业渴求做大2C业务

——京东生鲜海鲜水产负责人李晓飞

“今年整个海鲜水产,半成品和深加工的产品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原料型产品。”

从数据来看,半成品等消费占比达到30%,但增速是原料型产品的2-3倍。一方面是消费者对于便捷烹饪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其二是半成品等产品的口味越来越好,很多产品经过简单的加热,甚至能达到餐馆、酒店的还原度。所以我们会与企业沟通,建议他们多把原料型的产品做成三去的加工产品。

我们一般会根据平台的大数据去观察消费者购买海鲜的需求,例如偏爱多少克重的产品,是喜欢去鳃去鳞去内脏的产品,还是圆条冷冻的产品等等。我们会把这些数据给到供应链体系,指导他们在产品开发时有的放矢地做工作。

在疫情影响下,海鲜产业在今年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许多做2B生意的海鲜企业正在渴望把C端做大,实现消费者的渗透,增强客户黏性。其次是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性和标准化的要求上升。为了打消消费者购买海鲜的顾虑,目前我们在库销售的海鲜产品是做到%的核酸检测,在生产端也进行了一次把关。

同时,我们也在采取新的合作模式,来解决海鲜体内的药物残留等问题。其实,养殖端目前还比较缺乏大规模的养殖体系,国内海鲜养殖还是散户居多,上游企业也会收这些海鲜。我们已经和很多企业联动,一起做一个散养池,将收来的鱼放置一段时间,减少药物的残留,平均15-40天就可以打捞上来进行加工处理。

线上销量同比增1.6倍,实现产品规格差异化

——翔泰渔业内销负责人副总经理陈胜华

“对于我们来说,海鲜销售情况总体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

从7月份开始,市场逐渐恢复。虽然像三文鱼、进口虾等事件对销售有一定影响,但主要影响国外出口,国内销售已经呈现20%的增长,不过还是赶不上去年同期。到了9月份,国产虾已经供不应求。无论是活鲜、冰鲜等产品,为了让消费者放心,我们都会进行核酸检测。

今年,海鲜销售渠道的比重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电商有望成为走量的主渠道。我们线上销售同比增速达到%,线下销售同比下滑20%,而内外销占比是30%和70%。为了迎合线上消费的需求,我们推出了很多半成品。

其实,对于不同渠道,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在产品规格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加工。例如金昌鱼,华东华南市场会以g、g、g为主,商超会以g、g为主,北方市场以g、g、g为主。此外,加工方式也会多样化,包括真空包装、散冰包装、使用干冰等。今年由于线上销售增速非常快,我们做了很多半成品,比如罗非鱼就推出了酸菜鱼和烤鱼等产品。

记者丨赵述评赵驰

何倩刘卓澜

编辑丨胡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2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