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季度,中国出口(美元)同比增长30.7%,较上季度下降18.3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增长43.9%,较上季度提高15.7个百分点;货物贸易顺差总额为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亿美元。4-5月,服务贸易逆差为亿美元,同比下降34亿美元,预计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重将降至1.5%左右。不易受基期因素干扰的进、出口增速环比季调数值也显示,4-6月出口增速波动加大,而进口增长动能加速。预计下半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速仍将呈现回落态势,但水平值依然将处于近年来的历史高位。基期效应、美欧 策扩张力度下降、疫情好转下供给替代作用相对回落等将拖累中国出口增速。
一、全球贸易增速将冲高回落
预估2季度全球贸易增速将冲高回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年1季度全球出口总额4.7万亿美元,同比增速为17%,较上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过去五年CEEM中国外部需求指数(简称CEEM-PMI)与3个月移动平均的全球出口增速走势高度一致。年1-4月,受疫情影响CEEM-PMI指数快速下滑(4月见底),5月后随着疫情形势改善,CEEM-PMI指数总体回升,年3月CEEM-PMI达到60.5的峰值,随后开始小幅回落,显示中国外部需求修复力度或将放缓。由此,2季度全球贸易增速将冲高,随后在基数水平提高、外需修复力度放缓的作用下而有所回落。
二、中国出口增速回调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年2季度,以人民币计,中国出口总额5.2万亿元,同比增长20.0%;以美元计,出口总额亿美元,同比增长30.7%,较上季度48.9%的同比增速下降18.3个百分点。其中,4月出口同比增速为32.3%,5月出口同比增速为27.8%,6月出口同比增速为32.2%。特别地,以美元计出口增速提升幅度显著高于以人民币计出口增速,主要来自4-5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的滞后作用。受国内疫情影响,年2月中国出口大幅下降,3月后反弹并持续增长。在基期效应的作用下,年2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速高达%。随着基期水平抬升,同比增速自然回落,但与白癜风相比仍处在高位。此外,1-6月出口同比增速超出长期增长趋势。参考世界贸易组织4月发布的《贸易统计及展望》,以年为基期、-年月度出口累计同比增速的平均值作为长期趋势值,则年1-6月出口同比增速需达到22.6%才能返回长期趋势水平(6.2%),而1-6月我国出口实际增长38.6%,明显高于回归趋势水平所需增速。
分地区看,2季度,除东盟、巴西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外,中国对大多数贸易伙伴出口增速回落。其中,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出口增速较上季度回落6.7-52.1个百分点,对美出口增速回落 。然而,对东盟、巴西和印度出口同比增速较上季度进一步提高2.0、20.6和55.9个百分点。基期效应和疫情再度蔓延是导致中国对东盟和印度出口同比继续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年5月,中国对东盟和印度出口增速分别为-5.7%和-51.3%。另一方面,2季度印度疫情大规模暴发,并导致了部分东南亚和东亚国家疫情反弹。4-5月,中国对印度食用油脂、化学产品、光学和医疗等仪器出口环比连续大幅增长。
从贸易方式看,三类贸易出口增速均有所回落,且加工贸易仍是三类中增长最慢的。2季度一般贸易出口同比增长34.5%,较上季度减少19.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4.4%,较上季度减少22.5个百分点;其他贸易方式出口同比增长44.5%,较上季度减少8.5个百分点。从贡献率上看,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对2季度出口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68.0%、12.7%、19.2%。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疫情期间其面临供给需求“双向挤压”。此外,疫情反复和国内外防疫 策差异提高加工企业(特别是海产品加工行业)生产成本和运营风险,甚至致使一些加工企业关停、倒闭。截至目前我国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比较疫情前仍低3-4个百分点。
分产品看,2季度,机电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增速回落,但石油化工等其他产品出口增速持续回升。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增速较上季度减少23.9个百分点,同比增速为29.5%。特别地,机电产品中高新科技产品出口同比增速较上季度减少27.8个百分点,降至21.2%。此外,2季度,七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其他产品出口同比增速依次为10.7%和53.5%,较上季度分别下降36.4和提高14.8个百分点。从贡献率上看,2季度,机电产品、七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和其他产品出口对总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56.9%、7.4%、35.7%。其中,机电产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总出口的贡献率较上季度分别减少7.2和9.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三类产品中其他产品(主要包括农产品、石油、化工、黑色和有色金属制品等)出口增速持续改善,可能与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有关。2季度,原油、铁矿石等上游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超过%,标普高盛商品指数涨幅达75.4%。
从与疫情的关系看,防疫物资出口同比大幅回落,其他产品出口增速保持高位。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的重点商品出口数据,我们将中药材及中式成药、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医疗仪器及器械归为抗疫物资,将集成电路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归为电子产品。4-6月,抗疫物资出口增速为-26.7%,较上季度回落68.6个百分点;电子产品出口增长12.2%,较上季度下降39.5个百分点;其他产品出口保持40.4%的高速增长,仅较上季度小幅回落8.7个百分。值得注意,2季度抗疫物资出口增速大幅回落,主要来自高基数效应的作用,而水平值仍较疫情前约高出20%。而其他产品的高速增长则可能与低基期效应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有关。
中国出口由外需和出口市场份额决定。从定义式看,中国的总体外部需求增速(不含中国的全球进口增速),与中国出口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增速(同样不包含中国市场),两者之和大致决定了中国出口增速。这两项数据均来自中国贸易伙伴提供的数据,有利于排除虚假高报的干扰。
预估2季度外需继续向好。一方面,全球制造业PMI指数滞后一期较上季度继续提高1.8个百分点,预示2季度外需增速较上季度将提高。年1月至年3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指数滞后一期值与来自WTO提供的不含中国的全球进口增速(外需增速)的相关系数为0.83,能较好地预见外需增速的变化。年4月至6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指数滞后一期分别为55、55.9、56,平均值为55.6,较前3个月提高1.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新出口订单PMI指数同比仍录得负值,但降幅加速收窄。年1月至年3月,中国新出口订单PMI指数同比增速与外需增速的相关系数为0.70,表明中国新出口订单PMI指数能较好地预见外需增速的变化。年4月至6月,中国新出口订单PMI指数同比增速依次为-36.7%、-13.3%、-2.1%,较前3个月提高48.4个百分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5-6月出口新订单指数连续低于荣枯线,或预示外需复苏仍存不确定性。
预计2季度中国出口产品市场份额保持高位。出口产品市场份额能够反映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白癜风看,中国出口产品市场份额的季度指标在年3至4季度上升到14.8%的高位后进入窄幅波动期。这一时期出口市场份额时间序列的变化主要来自季度差异。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各国纾困、刺激 策的影响,中国出口市场份额表现偏离历史规律。年1季度国内企业生产活动不同程度停摆,导致1季度中国出口产品市场份额的下降至12.2%,显著低于历史上1季度的平均水平(13.6%)。而4月以后海外疫情快速蔓延,叠加纾困和刺激 策作用,海外需求和供给缺口放大,中国率先复工复产并填补海外供给不足。在这一作用下,年2季度中国出口产品份额大幅反弹至17.2%,超出历史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6月以后,海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主要经济体重新开放经济,年3季度-年1季度中国出口市场份额从16.0%连续回落至15.3%,仍较历史平均水平高出约1个百分点。考虑到2季度印度等亚洲国家疫情反弹,中国出口市场份额或将小幅反弹至15.8%,但由于去年基数水平过高,出口市场份额仍将拖累出口下降7.6%。从国别看,4月中国在美欧市场份额回落,而在东盟、日韩、印度、俄罗斯等疫情反弹国家市场份额不同程度回升。长期来看,随着疫苗普及取得积极进展,全球疫情将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届时中国出口市场份额预计将再度回落到正常水平(主要呈现季节差异)。
三、中国进口加速回暖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年2季度,以人民币计,中国进口总额4.4万亿元,同比增长32.1%;以美元计,进口总额亿美元,同比增长43.9%,较上季度28.2%的同比增速提高15.7个百分点。其中,4月进口同比增速为43.1%,5月进口同比增速为51.1%,6月进口同比增速为36.8%。1-6月进口增速超出长期增长趋势。以年为基期、-年月度出口累计同比增速的平均值作为长期趋势值,则年我国进口同比需增长22.0%方可回归-年的长期趋势水平(5.7%),而1-6月我国进口实际累计增长36.0%,明显高于回归趋势水平所需增速。值得注意的是,价格因素对进口增速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基于海关总署公布的重点进口商品量值表估算,4月进口同比增速中约34.1%来自价格因素,5月则上升至56.7%。
分地区看,2季度,中国大陆从除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外的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普通提高。具体而言,从欧盟、韩国、东盟、中国香港、巴西、印度和俄罗斯进口增速较上季度提高5.9-.0个百分点。其中,从韩国进口增速涨幅最小,从中国香港进口涨幅 ,从东盟和欧盟进口增速涨幅在10个百分点左右。尽管从美国和中国台湾进口增速回落,但仍分别保持在43.0%和29.2%的高位。特别地,根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年1-5月中国自美国实际进口额占一阶段协议目标的29.4%,其中农产品、制成品和能源产品完成度分别为43.1%、25.2%、17.7%。
值得一提的是,4-5月内地从香港珠宝及贵金属、艺术品及收藏品等进口异常上升,2个月累计进口额分别为13.3亿美元和万美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5%。一种可能是,香港春季拍卖会导致资本流出。据新闻数据推算苏富比、佳士得、嘉德、保利4家主要拍卖会成交额在11亿美元左右。但参加拍卖会缴纳的竞拍保证金(万以内)远低于商品估价,同时拍卖最终成交仍需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半年甚至一年)。此外,从历史经验看,历年的春季拍卖会4-5月内地自港进口并未出现跳跃性上升,同时大型拍卖会多导致艺术品和收藏品进口突增,而非珠宝和贵金属,如年秋季苏富比。因此春季拍卖会无法完全解释4-5月内地自港进口的大幅上升。另一种可能是,借道香港进行虚假贸易,以将境内人民币资产换成美元流出。3月,全国人大表示将围绕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等加快推进涉外领域立法,这可能会导致部分反制裁、合规风险较大的机构短期资金流出需求增加。但考虑到疫情期间中国经济形势相对更好,虚假贸易、资金流出应为暂时现象。
从贸易方式看,2季度,一般贸易进口同比增长49.3%,较上季度提高20.3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口同比增长29.7%,较上季度提高6.7个百分点;其他贸易方式进口同比增长39.7%,较上季度提高11.9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增速持续显著改善,可能反映了在全球疫情形势总体向好、美国贸易 策回归理性和规则的背景下,以加工贸易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活动前景有所改善。从贡献率上看,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对2季度进口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68.7%、12.9%、18.4%。
分产品看,铁矿-铜矿-铁材-铜材、煤-油-天然气、纸浆-锯材-纺织纤维纱线及制品进口增速大幅提高,价格因素主导大宗商品进口增长。2季度,机电产品进口增速较上季度减少0.6个百分点,同比增速为30.2%,机电产品中高新科技产品进口同比增速较上季度回落3.1个百分点至27.7%。农产品进口同比增速与上季度几乎持平,医药-肥料-塑料-橡胶进口同比增速较上季度下降7.3个百分点,而铁矿-铜矿-铁材-铜材、煤-油-天然气、纸浆-锯材-纺织纤维纱线及制品进口同比增速较上季度大幅提高14.3、67.0和14.5个百分点。从贡献率上看,2季度,机电产品、煤-油-天然气对总进口的贡献率分别为32.5%、14.7%。其中,机电产品对总进口的贡献率较上季度减少14.6个百分点;煤、油、天然气的贡献率则提高18.6个百分点。总体上看,铜、铁、油等大宗商品是带动进口加速回暖的主要原因。价格因素主导大宗商品进口增长。4-6月,铁矿砂、铜矿砂、原油和钢材进口数量同比增速分别为-2.3%、-12.5%、-14.2%和-12.9%,而4-6月其价格同比依次上涨94.8%、81.8%、.8%和75.3%。
四、经常账户顺差收窄、占GDP比重下降
2季度,以人民币计,中国货物贸易顺差额为亿元,同比下降17.4%;以美元计,顺差总额为亿美元,同比下降10.0%(上季度增速为%)。其中,4、5和6月货物贸易差额分别为、和亿美元。从贸易方式看,2季度,一般贸易差额为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亿美元;加工贸易差额为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2亿美元;其他贸易逆差为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2亿美元。
服务贸易逆差规模降幅收窄。4-5月,中国服务贸易逆差为亿美元,同比下降18.0%,降幅较上季度收窄34.7个百分点。其中,境外旅行服务逆差为亿美元,同比提高2.2%,增幅扩大43.9个百分点。运输服务逆差为34亿美元,同比下降23.1%,降幅收窄46.7个百分点。保险和养老金服务逆差为19.4亿美元,同比提高19.2%,增幅下降11.6个百分点。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年4-5月,以人民币计,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为亿元,服务贸易逆差为3亿元,即贸易贡献的经常账户盈余为亿元。考虑到年初次和二次收入赤字约为贸易盈余的25%,同时2季度名义GDP增速在13.6%左右,则4-5月中国经常账户占GDP比重预计降至1.5%左右。与此相比,年1季度,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亿元,服务贸易逆差9亿元,经常账户盈余亿元,占GDP的1.8%。这意味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国际交往逐步恢复,特别是在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压力下,中国经常账户占比已出现回落。按人民币不变价计,年1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为2.2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1.1的百分点贡献度。
五、外贸展望
预计下半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速仍将呈现回落态势,但水平值依然将处于近年来的历史高位。三方面因素将拖累中国出口增速提升。 ,从基期效应看,年下半年出口连续超预期,年下半年出口同比回落压力较大。第二,从需求层面看,随着疫苗接种加速、疫情形势好转,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有望在下半年实现“群体免疫”,但世界范围的“群体免疫”仍要2-3年,世界经济仍将呈现渐进而不平衡的复苏。更重要的是,美欧等后续需求恢复以服务消费为主,而非我国出口具备优势的商品贸易。此外,由于通胀压力快速上升,美欧等国家宏观 策扩张力度下降,美联储货币 策甚至存在提前收紧风险。第三,从供给层面看,疫情错位带来的供给替代作用总体回落。尽管变异病 使得新兴市场供应能力下降,并可能提高全球实现“群体免疫”的疫苗接种率门槛,但现有疫苗对变异病 总体上仍然有效。随着发达经济体临近“群体免疫”,全球疫苗分配还有望向新兴经济体倾斜。此外,美欧生产秩序和供给能力的恢复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新兴市场供给能力的下降。中国出口市场份额仍有望在一段时间内维持高位,但在高基数效应下,其对中出口的拉动作用已经走弱、甚至转负。
[1]本季报进、出口总额数据来自中国海关总署,而按贸易方式、产品和地区等分类的子项贸易数据则来自CEIC数据库。事实上,CEIC数据库中的外贸数据也来自中国海关,但由于海关事后对已公布的贸易总额数据进行了修正,而CEIC并没有完全同步调整,导致二者略有不同;对于按贸易方式、产品和地区等分类的子项贸易数据,海关未披露修正后的数值,因此海关统计月报数据和CEIC数据库一致。总体上,两个数据来源中外贸数据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主要结论影响不大。
[2]除非特别注明,下文贸易数据单位为美元,增速为同比增速。按人民币和美元计价增速的差异来自于汇率变化。
[3]海关统计的贸易方式按海关监管方式进行划分,共有15类细项:1.一般贸易,2.国家间、国际组织无偿援助和赠送的物资,3.其他捐赠物资,4.补偿贸易,5.来料加工装配贸易,6.进料加工贸易,7.寄售代销贸易,8.边境小额贸易,9.对外承包工程货物,10.租赁贸易,11.出料加工贸易,12.易货贸易,13.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货物,14.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15.其它商品贸易方式。本报告中一般贸易对应第1项,加工贸易对应第5和6项,其他方式贸易对应除去1、5、6项的剩余项目。年1季度,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它贸易方式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60.3%、26.1%、13.6%。
[4]年1季度,机电产品、七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其他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60.4%、17.6%、22.0%。
[5]文中抗疫物资统计为窄口径,未包含抗疫物资生产使用的化工、塑料或橡胶材料等产品。这主要受到 月度贸易数据公布的商品类别限制,且准确识别所有与抗疫相关物资需要细分至HS-6位码贸易数据。
[6]由于PMI指数的统计口径为环比,因此需要先经过定基指数处理后再计算其同比变化。
[7]年1季度,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它贸易方式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分别为62.3%、18.4%和19.3%。
[8]年1季度,农产品、铁矿-铜矿-铁材-铜材、煤-油-天然气、医药-肥料-塑料-橡胶、纸浆-锯材-纺织纤维纱线及制品、机电产品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依次为8.4%、10.3%、12.6%、5.0%、2.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