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香港西营盘海味街人流愈见增加,但旺丁不旺财,缺少内地遊客庞大的消费量,海味街失色不少。
岁末,香港家家户户忙着办年货,今年在疫情阴霾下,游客近乎零,送礼用的贵价海味销情不理想。面对疫境,不同海味店的应对是成败关键,记者访问多间海味店铺,有店铺依然沿用固有“靠名气,等客上门”的销售模式,也有店铺打破传统,透过网购、多元促销等吸客,力求逆境闯出新天,扩阔客源,当中各有各捧场客。
在西营盘的海味街上,岁晚热闹起来,不少人赶在过年前最后一星期到来购买参茸海味。据了解,海味街的海味店铺是目前较为坚持保留传统习俗的行业,例如年廿八(2月9日)为店铺大扫除,提前收炉,年初七(人日)启市,当日铺与铺之间互相拜年,非常热闹。有业内老行尊向大公报记者称:“每年电视台之所以嚟海味铺拍食尾祃同开年饭,都系贪海味铺有较完整保留传统文化。”
冬菇瑶柱中价货最好卖
去年至今在疫情打击下,海味街生意大不如前。记者近日在海味街观察,狭窄的行人路上,人潮熙来攘往,店员也落力走出铺前推销产品,但缺少内地游客的庞大消费力,店员坦言始终失色。
“不要看今日好似好多人,一个月前,整条街无人。”一间海味店的店员黄小姐向记者说,去年这时候,每间海味店的门外站满争买贵价海味送礼的客人,如今最好卖是冬菇、瑶柱等中价货。
“最好当然是有内地游客,剩下靠本地客,我们起码一半要关门。”她说内地游客占整体约四成生意左右,他们喜好购买高级海味例如鲍鱼、海参等,佔同类高级海味约六至七成生意额,如今失去内地游客,变相失去近半生意额。
兼卖保健食品力谷销量
“内地游客爽快,喜欢就买,不像香港人买只冬菇、蚝豉,还在到处比价。”黄小姐估计,去年全年损失近千万元营业额,“我希望政府快点通关,放宽内地游客来港消费,如果再差落去,我都不知怎么办。”
这一边厢海味铺靠客人自行到店买货,但另一边厢,有海味店发展网购,疫情下更力谷增强抵抗力等健康食品,结果疫市不致损失惨重。
南北行联营业务发展经理崔家权接受访问时称,去年是难忘的一年,工展会取消举办,影响他们失去一个销售产品的平台,而且没了内地游客,使他们的整体生意下跌近四成,“做海味生意主要旺中秋后至过年前一段时间,但偏偏这段时间系第四波疫情爆发最严峻日子,怎会无影响?”
南北行的店铺都开设在商场内,客源除了内地游客,也以年轻人及上班族为主,疫情下,他只希望尽量将亏损缩少,“赚钱基本无可能,贵价海味例如鲍鱼、花胶、海参更系重灾区,没有人买,冬菇之类煲汤材料反而最好卖。”崔家权坦言,只希望在赚蚀上“打个和”,或者亏少一点。
网购提升三成营业额
为迎合市场需要,他说该公司除加大力度发展网购,并在传统海味滞销情况下,加强可增加个人抵抗力的人参销售外,而且引入一些健康食品,结果大卖。
“网购提升了两至三成营业额,但升得最快是我们改变策略,知道市民好关心健康,不想感染新冠肺炎,于是健康食品大卖。”崔家权说,商场客流以上班族为主,疫情下,上班族较关心个人健康,较不想感染病毒,结果造就其产品大卖,亦为低迷海味业杀出一条血路。
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