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季度,中国出口(美元)同比增长24.3%,较上季度下降6.4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增长26.2%,较上季度下降17.4个百分点①;货物贸易顺差总额为亿美元,同比提高亿美元;7-8月,服务贸易逆差为亿美元,同比下降65亿美元,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重估计在1.8%左右。随着基期水平抬升,海外疫情形势好转,进、出口同比增速自然回落,但与白癜风相比仍处在高位、同时仍明显高于长期趋势。特别地,受美欧需求总体回升的带动作用、海外疫情反弹的供给替代效应以及手机生产和出货周期的影响,8-9月我国出口增速环比超预期回升,但随着短期有利因素的消散,出口增速中长期回落趋势不变,明年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一、全球贸易增速将冲高回落
预估3季度全球贸易增速将回落。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年2季度全球出口总额5.1万亿美元②,同比增速为45%,较上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过去五年CEEM中国外部需求指数(简称CEEM-PMI)与3个月移动平均的全球出口增速走势高度一致。年1-4月,受疫情影响CEEM-PMI指数快速下滑(4月见底),5月后随着疫情形势改善,CEEM-PMI指数总体回升,年3月CEEM-PMI达到60.5的峰值,随后开始逐步回落,截至9月累计下降3.2个单位,显示中国外部需求修复力度放缓。预计3季度全球贸易增速将在基数水平提高、外需修复力度放缓的作用下而有所回落。
二、中国出口增速继续回落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年3季度,以人民币计,中国出口总额5.7万亿元,同比增长14.5%;以美元计,出口总额亿美元,同比增长24.3%,较上季度下降6.4个百分点。其中,7月出口同比增速为19.3%,8月出口同比增速为25.6%,9月出口同比增速为28.1%。随着基期水平抬升,同比增速自然回落,但与白癜风相比仍处在高位、并明显高于回归趋势水平所需增速。特别地,8、9月出口增速环比超预期回升,手机、汽车和集成电路增长突出,这可能来自海外局部疫情反弹的供应替代效果、美欧需求总体回升的带动作用以及手机生产和出货周期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以美元计出口增速提升幅度仍显著高于以人民币计出口增速,主要因为年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快速升值,随后保持在6.5上行小幅波动,由此导致与去年同期相比当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处于偏强位置。
分地区看,年3季度中国对美国、东盟、金砖国家、港台地区出口增速回落,但对欧盟、日韩等出口增速提升。其中,中国对美国、东盟、巴西、印度、俄罗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出口增速较上季度回落0.8-53.7个百分点;对中国台湾回落最少,对印度回落最多,对美累计回落较多。然而,对欧盟、日本、韩国出口同比增速较上季度进一步提高3.9、6.3、4.5个百分点。总体上,对部分经济体出口增速回升的幅度不及对其他经济体回落的幅度。同时,当前观测到的部分回升情况也仅是相对2季度而言的,与1季度相比总体仍呈现回落。
从贸易方式看,三类贸易出口增速均继续回落,且加工贸易仍是三类中增长最慢的③。3季度,一般贸易出口同比增长25.3%,较上季度减少9.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2.9%,较上季度减少1.5个百分点;其他贸易方式出口同比增长38.0%,较上季度减少6.5个百分点。从贡献率上看,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对3季度出口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63.5%、13.9%、22.5%。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疫情期间其面临供给需求“双向挤压”。此外,疫情反复和国内外防疫 策差异提高加工企业(特别是海产品加工行业)生产成本和运营风险,甚至致使一些加工企业关停、倒闭。3季度我国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比较疫情前(年均值)下降6.0个百分点。
分产品看,3季度,各类产品出口同比增速均相对上季度回落,但石油化工等其他产品出口增速降幅较小④。机电产品出口增速较上季度减少7.3个百分点,同比增速为22.2%。而机电产品中高新科技产品出口同比增速为21.1%、与上季度几乎持平。3季度,七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其他产品出口同比增速依次为5.8%和50.6%,较上季度下降4.9和2.9个百分点。从贡献率上看,3季度,机电产品、七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和其他产品出口对总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54.8%、5.4%、39.8%。其中,机电产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总出口的贡献率较上季度分别减少2.1和2.0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三类产品中其他产品(主要包括农产品、石油、化工、黑色和有色金属制品等)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速,或与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有关。
从与疫情的关系看,防疫物资出口同比继续下降、但降幅明显收窄,电子产品和其他产品出口增速保持高位。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的重点商品出口数据,我们将中药材及中式成药、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医疗仪器及器械归为抗疫物资⑤,将集成电路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归为电子产品。3季度,抗疫物资出口增速为-14.0%,较上季度回升12.7个百分点;电子产品出口增长19.9%,较上季度回升7.7个百分点;其他产品出口增速仍高达27.7%,较上季度回落12.6个百分。3季度美欧放松防疫措施导致疫情反弹,带动我国抗疫物资出口增速回升。而电子产品和其他产品增速仍保持高位,则可能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疫情下全球供应链尚未完全恢复有关。
中国出口由外需和出口市场份额决定。从定义式看,中国的总体外部需求增速(不含中国的全球进口增速),与中国出口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增速(同样不包含中国市场),两者之和大致决定了中国出口增速。这两项数据均来自中国贸易伙伴提供的数据,有利于排除虚假高报的干扰。
预估3季度外需增速放缓。一方面,全球制造业PMI指数滞后一期较上季度下降0.6个百分点,预示3季度外需增速较上季度回落。年1月至年6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指数滞后一期值与来自WTO提供的不含中国的全球进口增速(外需增速)的相关系数为0.80,能较好地预见外需增速的变化。年7月至9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指数滞后一期均值为55.0,较前3个月下降0.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新出口订单PMI指数同比⑥仍录得负值,但降幅继续收窄。年1月至年3月,中国新出口订单PMI指数同比增速与外需增速的相关系数为0.55,表明中国新出口订单PMI指数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外需增速的变化。虽然年3季度,中国新出口订单PMI指数同比增速均值较前3个月提高7.9个百分点,但是,5月以来出口新订单指数连续低于荣枯线,或预示外需复苏仍存不确定性。
预计3季度中国出口产品市场份额较上季度略有回调,但较去年同期仍呈现回落。出口产品市场份额能够反映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白癜风看,中国出口产品市场份额的季度指标在年3至4季度上升到14.8%的高位后进入窄幅波动期。这一时期出口市场份额时间序列的变化主要来自季度差异。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各国纾困、刺激 策的影响,中国出口市场份额表现偏离历史规律——年1季度由于国内疫情而偏低,年2季度以后由于海外疫情而偏高。随着,海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主要经济体重新开放经济,年3季度以来中国出口市场份额连续回落,但目前仍高于历史同期平均水平。考虑到7-8月美欧解封后全球疫情反弹,加之疫情下供应链紊乱仍较为严重,中国出口市场份额或将小幅反弹至14.8%,但由于去年基数水平过高,出口市场份额仍将拖累出口增长。长期来看,随着疫苗普及取得积极进展,全球疫情将逐步得到有效控制,中国出口市场份额还将继续回落,但中枢水平可能较疫情前有所提升。这是因为疫情期间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速仍保持较高水平,1-8月我国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12.9%,显著高于疫情前水平;而其他制造业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受疫情影响其投资行为恢复尚需时日。
三、中国进口增速下降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年3季度,以人民币计,中国进口总额4.5万亿元,同比增长16.4%;以美元计,进口总额亿美元,同比增长26.2%,较上季度下降17.4个百分点。其中,7月进口同比增速为28.1%,8月进口同比增速为33.1%,9月进口同比增速为17.6%。随着基期水平抬升,进口同比增速自然回落,但与白癜风相比仍处在高位、并明显高于回归趋势水平所需增速。此外,价格因素对进口增速的拉动作用仍然较为突出,特别是能源、有色金属及其他相关商品。
分地区看,3季度,中国大陆从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普遍回落。具体而言,从美国、欧盟、韩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巴西、印度和俄罗斯进口增速较上季度下降7.3-85.3个百分点。其中,从俄罗斯进口增速降幅最小,从中国香港进口增速降幅 ;从东盟、美国和欧盟进口增速降幅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但仍分别保持在23.4%、24.5%和10.6%的高位。此外,根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年1-8月中国自美国实际进口额占一阶段协议目标的36.5%,其中农产品、制成品和能源产品完成度分别为44.3%、39.4%、21.4%。
从贸易方式⑦看,3季度,一般贸易进口同比增长30.0%,较上季度减少19.3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口同比增长22.8%,较上季度减少6.9个百分点;其他贸易方式进口同比增长19.1%,较上季度减少20.6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口增速保持高位,反映了在全球疫情形势总体向好、美国贸易 策回归理性和规则的背景下,以加工贸易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活动前景有所改善。从贡献率上看,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对3季度进口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69.2%、16.3%、14.5%。其中,加工贸易贡献率较上季度提高3.4个百分点。
分产品⑧看,除农产品和能源外,主要商品进口增速明显回落,价格因素主导大宗商品进口增长。3季度,机电产品进口增速较上季度减少15.9个百分点,同比增速为14.3%。特别地,机电产品中高新科技产品进口同比增速较上季度减少10个百分点,降至17.7%。农产品、煤-油-天然气进口同比增速变化不大,而铁矿-铜矿-铁材-铜材、医药-肥料-塑料-橡胶、纸浆-锯材-纺织纤维纱线及制品进口同比增速明显回落,但依然保持在41.4%、12.0%、26.0%的高位。从贡献率上看,3季度,机电产品、煤-油-天然气对总进口的贡献率分别为25.3%、24.8%。其中,机电产品贡献率较上季度减少7.2个百分点, 天然气的贡献率较上季度提高10.1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农产品、能源、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引领我国进口高速增长。价格因素主导大宗商品进口增长。3季度,铁矿砂、铜材、原油和钢材累计进口数量同比分别下降12.4%、43.1%、13.9%和56.5%,而其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0.3%、43.7%、70.7%和84.9%(价格增速较上季度已有所放缓)。
四、经常账户顺差略有扩大、占GDP比重约为1.8%
3季度,以人民币计,中国货物贸易顺差额为亿元,同比增速为7.6%;以美元计,顺差总额为亿美元,同比提高17.7%(上季度增速为-8.9%)。其中,7、8和9月货物贸易顺差分别为、和亿美元。从贸易方式看,3季度,一般贸易顺差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回升66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亿美元;其他贸易顺差6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回升亿美元。
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收缩。7-8月,中国服务贸易逆差为亿美元,同比下降26.8%,降幅与上季度基本持平。其中,境外旅行服务逆差为亿美元,同比提高9.4%,增幅扩大7.8个百分点。运输服务逆差为15亿美元,同比下降79.6%,降幅扩大34个百分点。保险和养老金服务逆差为17.8亿美元,同比下降0.3%,降幅扩大33个百分点。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年7-8月,以人民币计,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为亿元,服务贸易逆差为亿元,即贸易贡献的经常账户盈余为亿元。考虑到年上半年初次和二次收入赤字约为贸易盈余的35%,同时假设3季度名义GDP增速在10%左右,则7-8月中国经常账户占GDP比重预计在1.8%左右。与此相比,年2季度,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亿元,服务贸易逆差亿元,经常账户盈余亿元,占GDP的1.2%。按人民币不变价计,年2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为0.8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0.6的百分点贡献度,但较1季度有所下降。
五、外贸展望
下半年出口增速预计仍将维持高位,但出口增速中长期回落趋势不变,明年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支撑出口增速保持高位的有利因素主要有五方面。1)海外疫情反复带来的供应替代效应。2)美国计划推出《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叠加低利率环境,需求恢复强劲。3)产能不足和物流不畅导致上半年订单延迟交付,以及下半年节日临近促进节日用品出口、海外地产周期带动耐用品消费等。4)随着海外生产恢复,对中国中间品需求有所回升。5)其他因素,如苹果手机发布、海外极端天气等。
导致出口增速承压的不利因素有六方面。1)以大宗商品为代表的上游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对中下游出口企业利润形成挤压,造成出口企业订单增多但利润变薄,进而降低其接单意愿;2)全球制造业PMI在年5月见顶回落,我国出口需求增速放缓。特别地,出口新订单PMI指数自3月以来回落,且已经连续5个月低于荣枯线,目前仍在回落趋势中,预示外贸前景不太乐观。3)短期有利因素逐步消散,导致出口增速回落。如随着其他国家疫情好转,海外转移订单回撤。4)美欧制造业需求相对饱和,未来其经济修复将更多带动服务业需求回升。5)各国抗疫 策差异导致经济开放和修复落差。6)国内“能耗双控” 策下,化工、钢铁等高耗能行业生产和出口受限,同时高耗能工业品价格上涨,也对中下游产业出口产生影响。
总体上,支撑我国出口增速保持高位的因素大多数是短期的,因此在没有新的增长动能出现的情况下,明年我国出口增速将面临较大的回落压力。
[1]本季报进、出口总额数据来自中国海关总署,而按贸易方式、产品和地区等分类的子项贸易数据则来自CEIC数据库。事实上,CEIC数据库中的外贸数据也来自中国海关,但由于海关事后对已公布的贸易总额数据进行了修正,而CEIC并没有完全同步调整,导致二者略有不同;对于按贸易方式、产品和地区等分类的子项贸易数据,海关未披露修正后的数值,因此海关统计月报数据和CEIC数据库一致。总体上,两个数据来源中外贸数据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主要结论影响不大。
[2]除非特别注明,下文贸易数据单位为美元,增速为同比增速。按人民币和美元计价增速的差异来自于汇率变化。
[3]海关统计的贸易方式按海关监管方式进行划分,共有15类细项:1.一般贸易,2.国家间、国际组织无偿援助和赠送的物资,3.其他捐赠物资,4.补偿贸易,5.来料加工装配贸易,6.进料加工贸易,7.寄售代销贸易,8.边境小额贸易,9.对外承包工程货物,10.租赁贸易,11.出料加工贸易,12.易货贸易,13.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货物,14.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15.其它商品贸易方式。本报告中一般贸易对应第1项,加工贸易对应第5和6项,其他方式贸易对应除去1、5、6项的剩余项目。年2季度,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它贸易方式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61.8%、23.6%、14.6%。
[4]年2季度,机电产品、七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其他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58.2%、17.9%、23.9%。
[5]文中抗疫物资统计为窄口径,未包含抗疫物资生产使用的化工、塑料或橡胶材料等产品。这主要受到 月度贸易数据公布的商品类别限制,且准确识别所有与抗疫相关物资需要细分至HS-6位码贸易数据。
[6]由于PMI指数的统计口径为环比,因此需要先经过定基指数处理后再计算其同比变化。
[7]年2季度,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它贸易方式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分别为63.2%、17.2%和19.7%。
[8]年2季度,农产品、铁矿-铜矿-铁材-铜材、煤-油-天然气、医药-肥料-塑料-橡胶、纸浆-锯材-纺织纤维纱线及制品、机电产品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依次为8.7%、10.2%、11.8%、4.3%、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