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云南大理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

图为10月10日拍摄的洱海生态廊道景观。中国网记者伦晓璇摄

中国网10月10日云南讯(记者伦晓璇)“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风景优美的苍山洱海是云南大理最靓丽的一张名片。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之滨殷殷嘱托:“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洱海由此开启了一场保护与治理的攻坚战。

10月9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举办前夕,为更好向世界宣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简称“洱海论坛”)在云南大理举办。当天下午召开的媒体吹风会上,大理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务副州长李琰介绍,近年来,大理市围绕洱海水质改善、水环境改善、水生态改善三位一体核心目标,采取革命性举措,坚决贯彻落实“退、减、调、治、管”治湖新思路,“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施治,从“一湖之治”迈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

一是坚决“退”。加快恢复洱海自然生态岸线,建设环湖生态廊道和湖滨生态缓冲带。目前,公里生态廊道已经全线贯通,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二是全面“减”。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科学编制了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和餐饮客栈、旅游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专项规划,科学确定了洱海流域人口和产业发展规模。

三是精准“调”。坚持以洱海高水平保护倒逼流域产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快流域种植和养殖业结构调整,大幅度削减农业面源污染。

四是系统“治”。流域内实现了流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构成了“覆盖村镇农户、尾水排放利用、湿地深度净化”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五是严格“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把洱海保护治理范围从平方公里的湖区扩大到平方公里的整个流域,由过去单一的“治湖”转变为综合的“治域”。

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的洱海水质总体保持优良水平,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洱海水质评价结果为“优”;年1—8月,洱海国控断面水质综合评价为“优”;“十三五”期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32个月Ⅱ类,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水质目标。洱海保护从抢救性治理阶段转入到保护性治理和生态修复阶段。

10月11日,COP15第一阶段会议将隆重开幕。作为大会的主席国,中国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积极履行国际公约义务,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参与度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下降势头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而近年来洱海的保护治理攻坚战也是其中的一个缩影。“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既是COP15大会的主题,也是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寄语。

大理市加快恢复洱海自然生态岸线,建设环湖生态廊道和湖滨生态缓冲带。目前,公里生态廊道已经全线贯通,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实现了“人退湖进”的历史转变。中国网记者伦晓璇摄

几年来,洱海流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湖区沉水植被面积恢复到34平方公里,一度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也重现洱海。中国网记者伦晓璇摄

图为漂浮在洱海水面上的海菜花。海菜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濒危水生植物,对水质污染很敏感,一旦水质受到污染就不能生长。中国网记者伦晓璇摄

通过努力,洱海水质总体保持优良水平,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洱海水质评价结果为“优”;年1—8月,洱海国控断面水质综合评价为“优”。洱海保护从抢救性治理阶段转入到保护性治理和生态修复阶段。中国网记者伦晓璇摄

10月10日,在云南大理洱海生态廊道,游客正在写生。中国网记者伦晓璇摄

10月10日,在云南大理洱海生态廊道,游客骑车路过充满白族风情的建筑。中国网记者伦晓璇摄

10月10日,在云南大理洱海生态廊道,几名游客身穿白族服饰合影。中国网记者伦晓璇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