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洞头渔嫂笔下生花海产品甲壳变废

洞头区海岛特色文化人才、渔嫂陈琴瑶教导孩子们和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在蟹壳上创作。洞头宣传部供图

中新网温州7月24日电(记者潘沁文通讯员夏秀女王艺)蘸颜料,勾勒、涂色,不需多久,一张可爱又生动的脸谱“赵云”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螃蟹壳上……暑期尚未结束,在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东屏街道洞头村的水族贝壳画工作室,该区海岛特色文化人才、渔嫂陈琴瑶最近每天都会教导孩子们和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在蟹壳上创作。人们餐桌上的常见的梭子蟹、蝤蛑、扇贝等带壳的海产品,在陈琴瑶手中变废为宝,成为精美别致的工艺品。

“路过这里的时候看到有蟹壳的画画,以前都没有见过,所以带孩子过来体验,让孩子接触一下不寻常的画画方式,丰富他的想象力。”市民柳素绿说。

陈琴瑶是一名“80后”,年毕业于宁波大学美术系。当时创作毕业作品时,机缘巧合下,她发现螃蟹的蟹壳构造、纹路同京剧脸谱具有一定的相似度。于是她尝试着用蟹壳创作了第一个水族外壳戏曲脸谱画,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

戏曲脸谱“贝壳画”。洞头宣传部供图

毕业后,陈琴瑶虽然没有放下画笔,但也并没有继续将贝壳画创作下去。年初,她嫁到洞头后更是寄情于家庭,专心做起全职妈妈。年,陈琴瑶的丈夫在东屏街道一批创业青年中脱颖而出,成为该街道三大创业项目之一——渔悦东屏羊栖菜体验店项目的负责人。在装扮店铺时,陈琴瑶将当年作品展上卖剩下的6幅戏曲脸谱“贝壳画”找出,挂到店里做墙面装扮。而这一无心之举,却让陈琴瑶重拾了往昔的创作梦想。

原来,这几幅尘封多年的旧作吸引了众多目光,大家纷纷鼓励陈琴瑶将贝壳画与洞头的海洋文化元素结合起来,继续创作更多新奇的画作。不甘与曾经热爱的画笔越行越远,陈琴瑶不禁萌生了将“贝壳画”作为自己创业项目的想法,于是她重拾画笔,重启了自己的手工贝壳画创作之路。

“贝壳画”中融入了洞头的海洋民俗元素。洞头宣传部供图

“洞头是个海岛区县,大部分村庄都在海边,带壳的海产品很多,吃剩的蟹壳、贝壳,在别人眼里是餐桌垃圾,对我可是变废为宝的好东西,每次看到有人扔掉就感觉挺浪费的。”陈琴瑶说,创作贝壳画首先要收购大量完整的贝壳,然后对贝壳进行清洗、消毒、防腐等多道处理,再根据外形进行构思,考虑用料,斟酌用笔,开始创作。

陈琴瑶介绍,看似简单的一副贝壳画,因为要一次性成画,需要特别的耐心和细致。蟹类、扇贝这些海产品的甲壳表面有一定的创作空间,而且甲壳的纹路特点创作出的京剧脸谱栩栩如生,通常是其创作首选。

据了解,作为洞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贝壳画是传统海洋贝壳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作品。与洞头的渔民画相似,手工贝壳画的创作灵感也多来源于渔农民生产生活。20世纪60年代,洞头渔民在创作渔民画时,就有利用螃蟹壳、墨鱼汁等进行贝壳画创作的习惯。渔民画不受约束,可以用现实主义视角和浪漫主义手法将“靠海吃海”的洞头渔家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相较之下,贝壳画受限于甲壳造型、绘画空间的制约,因而创作贝壳画的渔民、渔嫂较少。

洞头区美术家协会主席黄昭勇说,陈琴瑶的贝壳画吸取前辈们的经验,充分利用甲壳特点,逐步融入洞头的海洋民俗元素和渔民画构图大胆、用色丰富等特点,构思奇妙、线条细腻、画风淳朴,使得贝壳画更具洞头本土特色,也更具有收藏意义和时代价值。

如今,陈琴瑶的水族贝壳画工作室是洞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已累计创作贝壳画作品上千件,陈琴瑶也入选了该区海岛特色文化人才队伍。

“目前的手工贝壳画主要以渔民生活和京剧脸谱为主,但是我也在探索制作其他系列的贝壳画,比如写实类的洞头旅游风景画、立体感更强的海螺贝壳画等。”陈琴瑶表示,希望能通过自己和工作室将渔家文化与废弃的海产品甲壳更好结合,创作出富有本土特色的贝壳画,使之成为洞头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让更多的人喜爱上贝壳画、喜欢上海洋。(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