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杨红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从一个吃不饱饭的农村娃成长为博士生导师,20多年来,杨红生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一直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的“海洋牧场”,他们的研究让渔民有了稳定的收益,让浑浊的近海变得蔚蓝,让海产品价格变得亲民,让老百姓餐桌上的海产品变得更丰富更健康。
“让每一个人都能吃上健康优质的水产品”
年,杨红生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四季多以红薯果腹,夏秋交替,更是有上顿没下顿。童年时的杨红生,除了红薯,唯一能补充营养的就是稻田里的黄鳝,这也是村里人偶尔能吃到的美味。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顿鱼,鱼就是杨红生儿时记忆中最美味的食物。
杨红生总在想,要是能让村里家家户户都吃上鱼就好了。带着这个信念,他努力学习,初中时,每天都用一盏带着风罩的煤油灯学到半夜,清晨又早早起床赶赴8里外的学校,开始新一天的学习。十年寒窗,杨红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农学院水产系(现为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皖西乡村现状
得知杨红生考上了大学,亲戚们每家出5元给他凑齐了学费和路费,这在当时的农村来讲是一笔巨款。至今让杨红生记忆犹新的是,姑姑为了支持他上学,捡了一个月麻根,拿到集市上卖,才换来这宝贵的5元钱。
看着亲人们期盼的眼神,杨红生的眼眶湿润了。带着凑的60元钱,杨红生踏上了求学之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改变村民们的生活。
大学时代的杨红生
大学期间,杨红生刻苦钻研,各科成绩都十分优异,只要有机会去现场实习,他总是冲在第一个。他从来没忘记家乡,在所学的知识中,杨红生特别重视系统学习黄鳝的生物学特征、苗种繁育和增养殖技术。本科快毕业时,杨红生迫不及待地想回家乡工作,却遭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他们对杨红生说:“我们家宁愿穷一点也没关系,你一定要有出息。”杨红生沉默了,的确,仅仅是本科学历很难解决产业化中面临的难题,这有悖于他的初衷。
杨红生决定深造,取得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年,杨红生第一次来到青岛,就读于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师从著名养殖水域生态学家李德尚。第一次看到大海,杨红生低头尝了一口海水,“是咸的”,站在栈桥上感受着大海,他的蔚蓝梦就此生根发芽。
杨红生在海边做调查研究
“我一定要改善渔民的生活条件”
攻读博士期间,杨红生重点开展了池塘生态养虾研究,在养殖场里一住就是6个月。每天清晨5点起床,晚上十一二点结束,巡塘、监测、投喂、处理数据。由于长期泡在水里,杨红生膝盖以下都溃烂了,但他仍然坚持研究,体重从斤瘦到了斤。他深刻地感到,改善渔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刻不容缓。
年,杨红生来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跟随被称为“扇贝之父”的著名科学家张福绥院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年,我国栉孔扇贝突然在山东半岛大面积死亡,那时栉孔扇贝是山东半岛沿岸主要的养殖对象,不少企业因此陷入亏损,渔民面临严重的生计问题。
杨红生和张福绥院士一同前往现场,调查后发现,养殖密度过大、环境恶化等众多原因,导致栉孔扇贝病害暴发,大面积死亡。他们提出三条解决方案:一是强调健康苗种培育,二是坚持离岸稀养,三是避开高温提前收获。方案实施后,取得了明显成效。
杨红生在实验室观察海参生长状态
解放渔民的双手,让渔民工作更轻松、生活更体面,一直是杨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