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央视财经评论》)在山东青岛一家海洋牧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培良,带着记者通过在线视频,观测水下的生态环境,通过视频记者不仅看到水下丰富的海底森林,还看到海参、鲍鱼等,各种海洋生物悠然自得地生长状态。海洋牧场是指在特定海域,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者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所需要的场所,实现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渔业模式。
这片曾经因过度捕捞,几近枯竭的海域,经过海洋牧场的建设,已变成了蓝色粮仓,渔民们也转到海洋牧场务工。
深入部分海域,养殖藻类充当海参、鲍鱼的补充饲料,再往深处,人工投放的高层次恋鱼礁,生长的是野生鱼类。此外当地还将海洋牧场,与海上观光旅游,休闲海钓相结合。在海洋牧场养殖鲍鱼、海参,无需投饵施药,长势良好,市场供不应求。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与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刘景景:其实在内陆,在淡水养殖这块,也有一些方式,比如说我们控制水库周边的养鱼,划定限养区,禁养区,原来一些水库周边的网箱养殖,我们不让他养了,因为渔业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涵养生态的这种功能。另外,我们还发展这种稻田综合种养,小龙虾的养殖,其实现在也是我们部里重点推的一个,稻田综合种养的,环境友好的一种模式之一。
央视财经评论员赵悦:渔业供给侧改革,跟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一样的,它最终的核心,还是要提质增效,不是朝数量去要效益,而是要朝着我们的质量要效益,这个减法和加法过程当中,就是效字问题,一方面是效益,让渔民增加更多的收益,量减但收入还得增加,第二是效率,能够增加我工作,包括我们渔业生产的效率,这点也非常重要。
还要注重效果,在提质增效过程当中,一定要把生态保护的这个效果不能做得不好,而是恰恰要做的更好,有效率,有效益,还要有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更好。
如果要实现产量的负增长,怎么样来保证大家的消费需求呢?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与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刘景景:我们在研究的时候,消费大致分成三类,一类就是食用消费,加工消费,还有损耗,如果从科技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损耗这块消费以后的占比会越来越低,因为我们要提高我们的流通效率,降低我们的产品损耗率,损耗的这一部分又可以转入变成我们食用的部分。
虽然说减量,但其实我们减的是捕捞,更大的还是要依靠养殖,预测到年,我们的水产养殖这个产量,能占到我们整个总产量比重的80%以上,那么这个增长幅度还是比较大的。
(本文编辑:陈雨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