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蕴藏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山东有条件把海洋开发这篇大文章做深做大。”
今年,9月底山东烟台首个坐底式深远海智能化海珍品养殖网箱“国鲍1号”正式交付,这是一款深海养殖神器,国内首座坐底式深水海珍品养殖网箱,专门用来养殖鲍鱼、海胆,预计产量可以达到70到吨。突破了传统深海养殖限制,真正实现海珍品深远海智能装备化“类野生”养殖,将续写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建设新的精彩。
该网箱是根据渤海湾海域状况,以及当地养殖特色推出的一款专用深水网箱,长度:36米,宽度:36米,吃水深度:21米。网箱采用集装箱提升式立体养殖,充分利用了海水的立体养殖空间,含有个小型箱笼,具备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养殖海珍品的功能。
智能深海养殖,仿照自然生长环境,创新“海上粮仓”建设
“国鲍1号”搭载了水质探测、气象分析、水温测定等大数据监测系统,配备了海洋牧场雷达看护设置,并且搭载全新5G信号站,具备对养殖网箱及海洋牧场对全天候监控监测功能,可以做到养殖过程透明化。
建成后,网箱将坐落于长岛南隍城海域。据了解,“国鲍一号”是烟台市今年重点打造的海洋牧场“百箱计划”中第一个。计划将投入一百个深水网箱,建成亚洲最大的海洋渔业规模化养殖基地。
这项计划旨在推动海洋经济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目前,烟台市累计建设投入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16个、智能大网箱6个,拥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30处,其中国家级14处,占全国总数1/8,数量居山东省首位;烟台市海洋牧场总面积万亩,产业链产值达到亿元。
作为国内首创的坐底式智能化海珍品大网箱,“国鲍1号”的建造过程可谓是迂回曲折,历经了多天,终于实现了多项零的突破。
自从年立项以来,数十次方案修整优化,甚至还经过了3个月的停工整改,并且多次前往福建、韩国等地考察学习,最终克服实际问题,顺利完工交付。如此曲折的建造过程,又取得了哪些项目建造方面的新突破?
“从立项之初,项目团队在研发和方案设计上实现了许多零的突破,首制项目带来的许多难题都迎刃而解。”
网箱采用了集装箱提升式立体养殖理念,充分利用了海水的立体养殖空间,以达到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养殖海珍品的功能,日常仅需四人就可完成养殖作业,同时网箱上搭载了海洋大数据观测系统,可实现海洋信息、设备信息的实时监测,做到养殖过程透明化。
可以说它的诞生也将开创长岛鲍鱼安全可控的“类野生”养殖先河。将部署在中国原种皱纹盘鲍的发源和栖息地长岛北部海域,该区域是皱纹盘鲍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省级原种场。因此长岛南隍城岛有“中国鲍鱼岛”的美称。国内首创的“国鲍1号”的投入使用将突破传统鲍鱼、海胆等海珍品在外海、深海养殖以及对养殖水深的限制。利用外海水深流大、饵料资源丰富的优势,真正实现深远海智能装备化“类野生”养殖。通过智能化安全把控,从而培育出更高品质的海珍品。
做好经略海洋文章,启动“百箱计划”,以科技兴海,产业强海,推动海洋经济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投入一百个深水网箱,就将建成亚洲最大的海洋渔业规模化养殖基地。
做好“经略海洋”,深化渔业资源利用,深海掘金向科技要效益
,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长鲸一号”在长岛综试区投入作业,首次尝试统筹“陆海岛”一体化发展的深远海规模化养殖。
做好“经略海洋”文章,全力打造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发挥了山东海工装备企业科研优势,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推进海洋牧场向规模化、工程化、智慧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在年召开的全国首次海洋牧场建设现场会上,农业农村部向全国推广了烟台的“海工+牧场”联动发展模式。李传强介绍,目前全市累计建设投入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16个、智能大网箱6个,拥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30处,其中国家级14处,占全国总数1/8,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市海洋牧场总面积万亩,产业链产值达到亿元。
年10月26日“振鲍1号”在连江下水启用,全国首创!多方水体年产鲍鱼12吨,简直就是深海掘金!这是国内鲍鱼养殖行业迈入现代化的一个标志。长24.6米、宽16.6米、深1.8米,可以容纳近0个鲍鱼养殖箱。平台中饵料投放、输送,网箱上下吊装全部机械化,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该平台还引入风力发电系统,为鲍鱼养殖提供了绿色动力,节能环保。
“传统方式养殖鲍鱼是个体力活,每天早上5点起床,下午2点结束,每个网箱都要清洗、喂菜、检查鲍鱼生长情况,一个人一天要将30多公斤的网箱上下提起次,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干这种活。”
现在,运用智能化机械化养殖平台,只需要2-3人即可完成所有操作,这将改变渔业养殖在年轻人心里的印象,吸引年轻人重新进入这个行业,让劳动力结构趋于合理。
不仅如此,着还将将带来鲍鱼养殖行业的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有利于当地发展统一的交易中心,建立鲍鱼价格交易指数,降低鲍鱼价格波动对行业的负面影响。
紧接着更大的深远海智能环保型鲍鱼养殖“福鲍1号”在福安建成,这是我国首制智能环保型鲍鱼养殖平台。
据了解,“福鲍1号”长37.3米、宽33.3米,设计吃水深度6.6米,总面积达.4平方米,总造价达万元。与去年10月在连江东洛岛附近海域启用的全球首个深远海鲍鱼养殖平台“振鲍1号”相比,“福鲍1号”的体积是“振鲍1号”的3倍。“福鲍1号”可抵御12级以上台风侵袭,适用于水深17米以上、离岸距离不超过10海里的海域作业,预计年产鲍鱼约40吨。
依托我国海工装备建造领域长期积累的优势为依托,在深远海渔业装备的内积极探索,积极助力“海上粮仓”建设,因地制宜研发、设计、推广海洋牧场平台、深水智能化网箱及配套设备、现代化渔船和综合体等渔业装备。有效提升了渔业装备的生态化、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目前国内深海养殖有以下几种:
1.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
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可分为自升式和半潜式牧场平台,平台采用风、光、柴互补清洁能源供给,清洁环保。并可实现平台零排放,满足海洋环保要求。
2.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
“长鲸一号”是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有效养殖水体6万平方米,其主要功能为智能化渔业养殖兼休闲垂钓。网箱采用了坐底式四边形钢结构形式,配备了自动投饵、水下监测、网衣清洗、成鱼回收等自动化装备。网箱上建采用别墅样式,网箱周边走台加宽设计,满足客户休闲垂钓和观光旅游的需求。
3.深海养殖工船
我国出口挪威万吨级深海养殖工船是一个全新概念的开放式渔场项目。设备采用全球最先进的三文鱼自动化养殖系统。作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深水养殖工船,建成后将解决挪威三文鱼养殖密度过高、养殖水域不足和三文鱼鱼虱病等问题,改变三文鱼水产养殖业方向,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满足全球对健康海鲜日益增长的需求。
总结:
利用我国海洋装备优势,结合海域实际情况,深化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不经有利于水产品的丰富和品质提升,而且会给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带来新的锲机。挺近蔚蓝,在深海里探索智能化的资源利用方式,正是我们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要义,而我们立足本土,面向全球深海养殖业,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又会形成是么样的水产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