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的收成里,有媒体湘军的耕耘

哪里看白癜风的医院较好 http://m.39.net/pf/a_4679454.html

湘伴导读

前几天,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湖南19件新闻作品获奖,获奖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这样的“丰收年”并不让人意外。梳理近三年中国新闻奖评选情况,湖南新闻战线年年丰收: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有13件作品获奖,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有17件作品获奖,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有19件作品获奖。

“媒体湘军”,一直是湖南响当当的名片之一。这些年,媒体湘军坚守主流舆论阵地,恪守新闻价值,用镜头和笔触展现湖南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火热实践,讲述时代榜样的动人故事和三湘儿女的家国情怀,多角度多维度多方位呈现了新闻人眼中的湖南,新闻人眼中的中国。

正因如此,在中国新闻奖评选这场全国新闻界最高水平的“大阅兵”中,湖南频频交出亮眼答卷。高光瞬间的背后,是“媒体湘军”在新闻的田野里,三百六十五天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和执着守望。

守望时代

在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给出了一组最新数据: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5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4.4%。

信息从稀缺到“爆炸”,舆论从单一到多元,如何在网络大潮中筑牢阵地、凝聚共识、发出主流声音,是新时代主流媒体最为紧迫的课题。对此,湖南高度重视。

近年来,湖南省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快构建以“一报一台一刊一网”为主阵地的传播格局,让主旋律更高昂,让正能量更强劲。

主流媒体压轴镇台之作,一定是直击重大主题。在今年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便新增了重大主题报道奖项。

湖南广播电视台获评第3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党史节目《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便是其中典型的例子。节目邀请新闻主播、知名艺术家、奥运冠军等与观众见面,以虚拟场景、实地拍摄、珍贵史料等多种途径呈现历史画面,全年聚焦“党史上的今天”关键节点、重大事件。在制作中,他们邀请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党史专家,精心筛选每日选题,在浩如烟海的党史资料中精挑细选,保障节目的严谨、事实的准确和导向的正确。

在守正出新中坚持正本清源,在举旗定向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新形势下,湖南新闻人始终坚持着这样的追求。

年1月23日,湖南日报于全国省级党报中率先发声,推出评论员文章《防控重大疫情,我们在一起》,深入阐释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分析解读从中央到湖南的抗击疫情“作战图”,呼吁大家面对疫情既小心为上又不自乱阵脚,首次在全国省级党报中叫出、叫响了“打赢疫情阻击战”的战斗口号,首次提出要善待武汉人、善待在武汉工作的外地人的主张,对引导疫情防控工作、疏导公众情绪、稳定社会信心起到了关键作用,获评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还有湖南日报社走进村里最偏僻的角落,记录最动人的脱贫故事的《村里最远那一户》;湖南广播电视台聚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的电视系列报道《国之大者》;娄底市广播电视台推出讲述复工复产所见所闻的系列报道《垄上春行》……这些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无一不是举旗定向、凝心聚力之作,让主流声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根植人民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深深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

人民是新闻的源头活水。湖南新闻人将人民性融入笔触和镜头,用三湘大地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新时代湖南故事就在哪里。湖南新闻人穿梭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用脚步丈量乡村的山山水水,以冒着热气的新闻作品,满怀真情与实感,与时代同行,为人民发声。

年7月,湖南日报记者在酷暑之中乘船深入西洞庭湖,登上一个个洲滩,收集到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新闻素材,采写的深度报道《欧美黑杨砍掉之后》获得第3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主创人员曹娴坦言这是从量变到质变,厚积而薄发的一次见证。她说:“对刊登在报纸上的每一个字,始终抱有敬畏之心。从量变到质变,这篇稿件才最终从过去13年写作的数千篇稿件中脱颖而出。”

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专栏《村村响大喇叭》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该栏目通过遍布三湘四水村级广播室的40多万只大喇叭播出,基本实现了湖南农村群众全覆盖。同时,发挥广播语言通俗生动的先天优势,针对农村居民的收听习惯,通过顺口溜、三句半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贴近群众,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的有效平台。

红网推出的视频《火遍中国的这张A4纸,背后有更多的感动》获得第30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通过一张A4纸留言的背后故事挖掘,展现了抗洪救灾官兵留宿学校师生的温情与关爱,子弟兵对师生的感激以及家国情怀。

湖南日报社制作的《创意海报

这些痕迹,刻在你脸上,痛在我心里》,以一线医护人员摘取口罩后的勒痕为主线,传递抗击疫情的温暖和信心;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专题《祖国知道我·冰河忠魂》聚焦祖国最西北的哨所——白哈巴边防连的战士们,塑造和展示了人民军队的英雄形象……

这些“立得住,叫得响”的作品,有力证明了新闻作品只有贴近基层一线、与人民同呼吸,才能更有力量、更为生动。

矢志创新

8月30日,中国新媒体大会如约来到湖南。

短短两天会期,成果颇为丰硕:我国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报告发布;党的二十大报道融创精品征集展示活动启动;12大重点产业项目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管委会签约,囊括内容制作、技术研发、虚拟拍摄、产业研究等领域……

中国新媒体大会已然成为湖南新的“金字招牌”。不论是“有容乃大深融致远”的观时论势,还是“守正聚力创新共融”的方向牵引,或者“新主流新征程”的高瞻远瞩……透过大会历年主题,无不凸显“融合”“新”等关键词。

当今世界,移动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人工智能深刻重塑新闻传播的面貌,5G加速应用推动新的新闻业态呼之欲出,万物互联、万物皆媒时代正在到来。

从“单打独斗”到“一体作战”,从“1+1”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近年来,敢为天下先的湖南新闻人,持续在改革中探索媒体融合之路,纵深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让新闻故事可听可见可触摸。

湖南日报获得第3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短视频产品《十八洞龙金彪的Vlog丨脱贫之后》,采取Vlog第一视角的方式,以十八洞村年轻村民龙金彪在脱贫后的故事为切入点,讲述十八洞村人脱贫后如何做到不返贫且致富奔小康的生动实践。既有大量鲜活的故事细节和极富特色的苗家俚语,又融合了手绘、动画等多种新媒体元素,让作品更有“网感”,活泼有趣。

湖南衡阳祁东县官家嘴镇启航学校的校园里,诞生了湖南省第一支由留守儿童组成的合唱团。由湖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电视新闻专题《大山里的合唱团》,获得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通过记录跟拍的方式,沉浸式展现了“田野特色音乐教学”“感恩老师”“合唱以后”等几个场景的真实故事,并全程记录了孩子们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在专业的合唱实训教室排练的全过程。

获评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红网“湘农荟”平台,依托智慧大数据系统、云直播技术、电商消费技术于一体,进行整体开发,搭建起宣传助农的创新公益助农应用平台。

湖南日报社融合创新作品《H5|手机里的小康生活》以“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老人的孙子朱小红为主角,用模拟手机的形态来呈现朱小红的生活视角;湖南广播电视台创作的新闻访谈节目《长江黄河如此奔腾-解读共和国70年》,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和高科技手段,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共和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红网短视频新闻《视频丨泪目!如果我不幸倒在武汉请把我骨灰无菌处理撒在长江》,用32秒新闻素材让人物立起来……

无论传播形式、媒体形态如何变化,内容为王、内容制胜永远不会变。湘伴君认为,只有置身于伟大时代,投入火热的生活,才能创作出紧跟时代步伐、接地气、人民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每一个湖南新闻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心中有时代,笔端有风云;心中有人民,脚下有力量。守正创新,砥砺前行。湖南新闻人,一直在路上。

文:陈奕樊

编辑:陆薇

来源:湘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