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种30年,多宝鱼在中国育成大产业

有一条鱼,引自国外,在我国形成了巨大产业,推动了我国第四次海水养殖产业化浪潮的兴起。

有一个人,终其一生,献给了我国的水产事业,研究的10多种鱼类推广养殖,为社会带来了宝贵财富。

这条鱼,是大菱鲆,因英文名为“Turbot”,也被称为多宝鱼,寓意“多宝多福、鲆鲆安安”。

这个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黄海所”)研究员雷霁霖,作为多宝鱼的引进者和推广者,被尊为“多宝鱼之父”“中国大菱鲆之父”。

黄海所繁育的大菱鲆苗种。

年是多宝鱼引进中国30周年。12月16日,“大菱鲆引种30周年暨海水鱼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青岛召开,以示纪念。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宝鱼产业曲折发展的历程,正是我国渔业不断突破繁养殖、深远海养殖、绿色养殖等新技术、新模式,为丰富百姓餐桌奋力耕耘的浓重缩影。

从渴望引种到最终获得鱼苗,他等了12年

年8月28日,多宝鱼正式“来到”中国。雷霁霖接到鱼苗,难掩激动。从提出引种多宝鱼被国外拒绝,到持续交流协商直至对方以鱼苗相赠,这一刻,他等了12年。

为什么雷霁霖对多宝鱼如此魂牵梦萦?多宝鱼又有何巨大价值?这要从我国的海水养殖业说起。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北方主要养殖较低价值的鲻鱼、梭鱼等植物食性鱼类,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滞后。这是由于当时的国产肉食性优质鱼类都是温水性或暖水性种类,而北方沿海周年温差较大、冬季水温较低,绝大多数养殖鱼类都不能在自然条件下度过漫长的冬季,无法在当年养成商品鱼。越冬周期长、成本高成为北方沿海鱼类规模化养殖的严重阻碍。而要改变这种困境,就需要寻找一种既耐低温又能快速生长的养殖品种。多宝鱼就是在此背景下“走进”了雷霁霖的视野。

工厂化养殖多宝鱼在年获得成功。图为雷霁霖院士(右)在养殖企业开展调研

多宝鱼,学名大菱鲆,是东北大西洋沿岸的特有名贵鱼类之一,属于鲆鲽类。多宝鱼能够适应低水温生活,性格温顺、容易接受配合饲料,而且耐低氧、病害少,是冷温带不可多得的海水养殖良种。上世纪70至80年代,雷霁霖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