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试图用“机海”战术,冲垮对手。电动市场拓宽以后,特斯拉再怎么扩张,也不可能把所有电动市场给占了。它更希望在它的主力产品位置上,其他产品必须避其锋芒。
文/《汽车人》黄耀鹏
不欢迎降价的消费者,是已经买了的消费者。9月份提了Model3的车主,过“双节”的心情难免郁闷。10月1日特斯拉官方宣布降价,标准续航版Model3降至24.99万元(调降2.万元),长续航后驱版降至30.99万元(调降3.万元),距离上次降价仅5个月。
老车主们抱怨自己被“收割”,以至于“韭菜”成了特斯拉车主代名词,还有“新韭”、“老韭”的说法。9月23日,有小道消息称,特斯拉中国公司内部不许提及“韭菜”一词,也不许在公司吃韭菜类的食物。
后者无法证实,但事实表明,至少特斯拉高层不大在乎。他们可能没有搞懂,降价和某种中国蔬菜有什么关联。只隔了一周,降价官宣就来了。作为辩护,特斯拉中国还称,有些内部员工也在9月份提了车。他们暗示,定价权由帕罗奥图(特斯拉总部)的一个小圈子掌握,以此规避消费者关于“明知即将降价还催促提车”的指控。
大多数当了“韭菜”的消费者其实明白,无论如何指责,在法律上特斯拉很难被抓住“欺诈”的把柄。这和楼价降了,买了楼的消费者去砸售楼处一样,法理上站不住脚。
法律从来没有规定任何消费品只许涨不许降,除非商家在合同上承诺保价及相应的赔偿责任。
特斯拉的降,不一样的降
不过,任何企业都必须考虑消费者的情绪和舆论氛围。不打算干一锤子买卖的商家,都不希望得罪已经成交的消费者。
传统车企也经常有官降和店铺优惠等多种价格行为,但基本不会让消费者心态失衡,反应强烈。特斯拉有自己一套降价特点,很难效仿。
力度不一样。特斯拉一降就是8%(标准续航版)、10%(长续航版),很少有传统车企一次降价中有如此大的降幅。而且传统车企尽量避免“官降”,除非在改款前后(改款了就不好直接比较)。
节奏不一样。去年7月以来,Model3降价5次。传统车企很难有如此高的调价频率,特别是官方价格。
价格体系不一样。传统车企产品线长,价格体系复杂。不同车系、型号、款型之间保持比较密集的价格间隔,价格“网眼”编织得很细,显然意图尽量“网住”不同预算的潜在需求。如此一来,价格调整必须慎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特斯拉没有这种顾虑,特斯拉产品线非常短,一共4款车,能走量的就两种:Model3、ModelY。其中ModelY明年才能国产化,根本不用顾忌误中副车,四面都是敌人,自由开火就是了。
成本构成不一样。传统车企的设计一定型,BOM(物料清单)就定了。每年主机厂可以要求供应商给“年降”,但不可能每月调整,这就决定了传统车企产品的成本在当年是稳定的。即便他们做了新能源车,生产管理体系没变,风格也不会像特斯拉这样激进。
成本控制力源于产品控制力
特斯拉的利润空间,不像看上去那么大。国产化之初,除了车身、轮胎,大多数都要进口,原因在于整车生产线落地速度过于迅猛(从奠基到下线第一辆车用了11个月),供应链尚未来得及跟上。供应商纷纷落位后,特斯拉马上拉开降价大幕,简直迫不及待。
特斯拉几乎擦着成本“下降沿”给产品调价,不允许单车有太高毛利。特斯拉国产化率提升的速度也非同一般,从几乎为零到%(目前大概是40%),可能只需两年,这给了它调价空间。
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合同签订,只有10个月,特斯拉就推出搭载该电池的标准续航版。电池方案变了,BMS、热管理、电池PACK设计都得跟着变。特斯拉搞定这些,所用时间惊人的短,甚至少于一些车企加点镀铬亮条、改改车灯所用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磷酸铁锂每瓦时成本低于三元,但搭载磷酸铁锂的标准续航版降价幅度,反而不如继续搭载三元锂电池的长续航版高。原因可能在于,上述一系列设计后,延伸到生产端,产生了额外的附加成本。这些成本支出基本是一次性的,再过几个月,新增成本摊销完毕,特斯拉又有了新的降价空间。
已经有消息说,年底还有一波降价,可能不及本次的力度。但高频出击,让对手们很难受。除了特斯拉,还没有哪家新能源产品,对BBA构成足够的市场压力,在全球的规律都是一样的。看来,压力还会持续增加。很多新势力,不光在嘴上喊对位特斯拉,在产品定价上也在锚定特斯拉。Model3价格变化剧烈,给对手带来更多的不便。
在乎的和不在乎的
这就回到了特斯拉的动机上面,它为什么要这么做?单单是为了给对手更大压力吗?
压迫对手的空间,永远是坚强的理由。但这是主要的吗?
特斯拉中国总经理王昊说:“特斯拉以这样的态度,来让更多中国消费者加入电动车的阵营。”很多人都将这种说法视为“官话”,其实可能反映了特斯拉的真实态度。
特斯拉将自己定位为电动车扛把子,必须代表己方阵营,与“对面”争夺客户。电动车越早越过均势点(电动车与燃油车综合使用成本平衡点),就能越早成为多数消费者的选择,从而真正开创电动时代。
鉴于机会窗口开启时间有限,占据主流的技术方案,不会给同生态位的对手太多空间。特斯拉虽然Q3业绩又创了记录,但不影响它有很强的危机感。
至于频繁降价是否影响“高端/豪华品牌”定位,是否影响消费者的忠诚度,特斯拉对此考虑得可能不多。看ModelS与Taycan强烈的风格背离,就能看出,特斯拉不打算用“豪华”产品定位,追求单车高利润。
特斯拉试图用“机海”战术,冲垮对手。电动市场拓宽以后,特斯拉再怎么扩张,也不可能把所有电动市场给占了。它更希望在它的主力产品位置上,其他产品必须避其锋芒。就像其他影片不愿跟漫威的片子放在同一档期一样,混成这样的江湖地位,特斯拉似乎也就满意了。(文/《汽车人》黄耀鹏,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