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海鲜样本被曝存在鱼目混珠现象非法

海产品是不少人的餐桌宠儿,但你所吃的海鲜真的就是商品标签上显示的成分吗?外媒报道称,近日对30多个国家余种海产品样本的分析发现,其中竟有36%存在标签错误。海产品“鱼目混珠”或是全球消费者普遍面临的难题。

以次充好,“鱼目混珠”

英国《卫报》3月15日披露称,近年来有44项研究通过DNA检测等技术,分析了采自30多个国家的餐厅、超市和鱼店的多种海鲜产品。经过对加拿大、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市售的标注为“鲷鱼”的鱼的研究发现,其中大约40%的检验样品存在标签错误,英国和加拿大的“鲷鱼”有55%出现了标签错误,是这项研究中比例最高的,其次是美国的38%。

有时候海鲜中的“李鬼”来自同一科的其他品种。以德国为例,受检测的48%的“王扇贝”(kingscallops)事实上是口感较次的虾夷扇贝。而在从意大利市场买来的份鲨鱼片中,研究人员发现标签错误率为45%,更加便宜的鲨鱼品种时常被用来以次充好,被标注成了最受意大利消费者青睐的品种。

有时候被做成食品的则是濒危或易危物种。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英国近70%的市售“鲷鱼”样品其实是38种别的鱼,包括许多可能受到栖息地退化和过度捕捞威胁的礁栖物种。

还有一些样品的成分甚至和水生动物没关系,如新加坡售卖的虾球里经常毫无虾的成分,却含有猪肉成分。

海鲜欺诈每年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长期以来,海鲜欺诈一直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海鲜是国际贸易量最大的食品之一,往往要经过复杂且不透明的供应链,故很容易在标注成分时被人动手脚。全球大部分渔获物都是从渔船运到大型中转船上进行加工,而在那里错贴标签相对容易,并且有利可图。

负责美国事务的世界海洋保护组织Oceana副主席贝斯洛威尔(BethLowell)坦言,把低价鱼类标注成高价物种,或以养殖鱼类冒充野生的行为屡见不鲜,“在海鲜供应链上这样的机会太多了”。洛威尔还透露清,不断有研究指出,在海鲜上错贴标签的现象随处可见。

使用廉价替代海产品可能造成健康风险。常见的金枪鱼替代品是玉梭鱼(escolar),这是一种难以消化的油鱼,而其他替代品可能含有寄生虫。还有一些替代品的营养成分不够,如作为红鲷鱼替代品的罗非鱼营养水平就比较低,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足。

尽管如此,以次充好带来的经济利益倒是很大。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渔业经济学家拉希德·苏迈拉(RashidSumaila)在去年的一项研究中推测,全球每年非法捕捞的鱼类数量在万吨到万吨之间,“这相当于每年有万到万头牛被偷”。苏迈拉表示,以低价值的鱼类代替更受欢迎和昂贵的品种来进行销售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不小,把非法捕捞的海产品像洗钱一样“洗”成合法渔获则可获取更多收入。

“洗鱼”通常与大型船队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IUU)的捕捞有关,这些悬挂外国国旗的船只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沿海活动,再在大型中转船上相对隐秘地把合法与非法捕获的海产品混在一起,错贴标签。他们被抓获的风险很小,因为整个海鲜供应链的监管和透明度都很低。

但另一些人的损失却很大,苏迈拉的研究指出,“洗鱼”每年造成亿至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非法渔获及错贴标签的海产品冲击了合法产业,使得诚实经营的商家很难参与竞争。

“这非常具有破坏性。若不加以制止,非法捕捞只会越来越多。”苏迈拉说。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4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